本章重点内容:象甲和豆象甲类(△:玉米象、米象、谷象;蚕豆象、豌豆象、绿豆象);谷蠧、谷斑皮蠧;谷盗类(△:赤拟谷盗、杂拟谷盗、锯谷盗、长角扁谷盗、大谷盗);蛾类(△麦蛾、印度谷螟、一点谷螟、粉斑螟蛾、米黑虫);螨类(腐嗜络螨)。 上述各主要储粮害虫(害螨)的形态特征、分布及为害、生活史和习性、预测预报及其综合防治方法。 储粮害虫指在粮仓内、加工及运销过程中为害贮藏粮食、油类、豆类等及其加工品的害虫(螨),亦称仓库(储)害虫。至今全世界已定名的储粮害虫(螨)约 6 0 0 多种。我国的储粮害虫有 3 8 3 种,其中昆虫纲 2 4 2 种,螨类 1 4 1 种,专门为害粮食的约有 3 0 多种,包括一些重要的国内、外检疫对象。据统计,全世界储粮害虫造成的损失约为 5 -1 0 %。它们不仅直接食害粮食造成数量上的损失,同时还混入大批排泄物和分泌物(虫皮、虫尸、虫粪等)、吐丝连缀粮粒等污染粮食,引起粮食发热和霉变造成粮食品质及营养价值的降低,甚至无法食用或有毒;降低种子发芽率;在国际贸易中降低收益及国家外贸声誉等。因此,大力防治储粮害虫,保证粮食不受虫害和安全储藏,是关系“米袋子”和国泰民安的大事,在目前国家粮库扩容、规模化、规范化的形势下,更具有十分重要的社会和现实意义。 储粮害虫的发生为害(生态)及防治具有以下几个显著的特点: 1 、种类多,分布广泛,为害场所多样。大多害虫、害螨为世界性害虫,其活动场所包括动、植物及产品仓库、加工厂、运输工具、携带者及载体,甚至如图书馆、博物馆、药店、食品店、厨房等。 2 、食性广。一般皆多食性,蚕豆象、豌豆象等例外; 3 、生态系基本封闭,环境稳定(1 )食物充足,运动器官退化;(2 )天敌种类及数量少;(3 )小气候较稳定;(4 )储粮干燥。 4 、为害方式多样(蛀食、剥食、侵食、缀食),不易被发现,与粮食内理化性状等关系密切防治困难; 5 、传播方式主要以人为传播(如仓、厂日常清洁、消毒管理不善、调运检疫不力)为主,自然传播为次(包括主动传播—自行飞传;被动传播—由鼠类、昆虫、鸟类等携播); 6 、繁殖力强。生活周期短,繁殖期长,且多无越冬现象(大多仓虫被认为来源于亚热带,一般不具有滞育习性,对低温缺乏抵抗力); 7 、抗逆性及耐饥力强。如大谷盗能耐饥 2 年,皮蠹类能耐饥 3 -4 年,谷斑皮蠹的休眠体能耐饥 8 年。 依据发生为害特点,储粮害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