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桌面
添加小米粒文库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关于对联的知识

关于对联的知识_第1页
1/22
关于对联的知识_第2页
2/22
关于对联的知识_第3页
3/22
关于对联的知识 对联又称楹联、楹帖等,是悬挂或粘帖在墙壁和楹柱上的联语,是用汉语描述客观事物、表达人们思想感情的一种特殊的艺术形式。它具有诗、词的某些特点,但比诗、词更精炼、更工整,也更富有自己独特的艺术魅力;因此,它是中国文学艺术中的一种特有的形式,也是汉族文学艺术中独有的一大艺术特色。 汉族语 言 不 同 于其它民族语言。其它民族语言往往很难作出文字上的两两相对和形式工整协调的对联。汉语文字字形方正,结构优美,音节分明,声调匀称。因此,汉字便于形成对句,适合创作对联。 对联,是中华民族文化中的优良传统,并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千百年来,它一直为我国广大人民群众所喜爱、所欣赏,也日益为国内外汉学家所重视;随着中外文化的交流,它已流传许多国家和地区。 对联,一般是用古典艺术语言造句和修辞的,所以它典雅、精炼、优美。它的表现手法多种多样;或咏物言志,或抒情寓意,或缅古叙怀,或扬善抑恶等。同时,它又是与书法揉合在一起的综合艺术,两者互相映衬,更显出一种神彩飞扬、瑰丽典雅的艺术美。 对 联 讲 究 炼 字 炼意,作者常用精炼的文字、巧妙的构思以及画龙点睛的手法,为读者创造出感情丰腴、形象鲜明、构思奇特、意韵浓郁的各种作品,因而,它能引人入胜,发人深思,耐人寻味,给人启迪。凡思想健康、艺术精巧的联语,更是经久不衰,耐人品赏,永放光彩。 许 多 联 语 不 但 和诗、词同样具有高度的文学性和审美意义,而且更富有广泛的使用价值,它与诗、词相比,,能赢得更多的读者,使用的范围也更为广泛。 从对联发展史看,它萌芽于律诗之前,发展于律诗之后,鼎盛于诗、词日益衰落的清代,至今仍被广泛使用。 我国对联的形式,其渊源极为久远。早在先秦时代就出现了雏形的对句。例如《易经·系辞》中,就有这样的对句:“乾道成男,坤道成女。乾知大始,坤作成物。乾以易知,坤以简能。”又如《老子》中,亦有类似的句式:“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声音相知,前后相随。”这些对句(或称偶句、对仗句),尽管对得还不工整,但对偶形式已开始萌芽。这对以后骈文、律诗和对联的创作,却具有渊源关系。 对 联 究 竟 起 源 于何时,其说不一。有人认为,最早出现有是五代孟昶的春联。据传,古代东海度朔山有大桃树,桃树不有神和、郁垒二神,主管万鬼,如遇作祟的鬼,他们把它捆起来喂老虎。后来,民间在春节时,为驱避鬼怪,便在桃木板上...

1、当您付费下载文档后,您只拥有了使用权限,并不意味着购买了版权,文档只能用于自身使用,不得用于其他商业用途(如 [转卖]进行直接盈利或[编辑后售卖]进行间接盈利)。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
3、如文档内容存在违规,或者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等,请点击“违规举报”。

碎片内容

关于对联的知识

确认删除?
VIP
微信客服
  • 扫码咨询
会员Q群
  • 会员专属群点击这里加入QQ群
客服邮箱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