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流通中实际所需货币量的计算──以高考试题为例 湖北监利大垸高中 林辉映 在一定时期内,流通中需要的货币量与商品价格总额(即待售商品量与价格水平的乘积)成正比,同货币流通速度(即货币在买主和卖主之间转手的次数)成反比。用公式表示: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商品价格总额/货币流通速度。 例 1(2012年高考海南卷)M国 2011年货币供应量为 15万亿元,同期商品价格总额为 30万亿元。假设该国货币供需均衡且货币价值稳定,那么,可推算出M国当年货币流通速度为 A.0.5次/年 B. 1次/年 C. 2次/年 D. 3次/年 【简析】C。货币供需均衡且货币价值稳定,说明币值不变,原来一元还是一元,依据公式得30/15=2次。 例 2(2012高考海南卷)若 M国货币流通速度加快 20%,国内生产扩大 10%,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该国物价水平的变化大致是 A.下降 10% B. 上升 10% C.上升 30% D. 上升 50% 【简析】B。根据公式(1+10%)/(1+20%)=0.916666667,也就是原来 1元,现在只剩下 0.917左右,物价是上涨了,上涨幅度接近 10%。 例 3(2007年高考四川卷)某国去年的商品总额为 16万亿元,流通中需要的货币量为 2万亿元。假如今年该国商品价格总额增长 10%,其他条件不变,理论上今年流通中需要的货币量为 A.1.8万亿元 B.2万亿元 C.2.2万亿元 D.2.4万亿元 【简析】C。流通中的货币量与价格总额成正比,其他条件不变,商品价格总额增长10%,则流通中的货币也增长10%,即0.2万亿元。也可以先算出货币的流通速度16÷2=8,再算出今年商品价格总额为 16(1+10%)=17.6万亿元,流通中需要的货币量为 17.6÷8=2.2万亿元。 关于价值量的计算──以高考试题为例 湖北监利大垸高中 林辉映 商品的价值量不是由各个商品生产者所耗费的个别劳动时间的,而是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交换以价值量为基础实行等价交换。若其他因素不变,单位商品的价值量与生产该商品的社会劳动生产率成反比。 例 1(2007年高考全国卷Ⅱ)假定生产一件甲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为 2小时,价值为 40元。如果生产者 A生产该商品的个别劳动时间为 1小时,A在 4小时内生产的使用价值总量、生产出的商品的交换价值总量和单位商品的价值量分别是 A.2 80 40 B.2 40 20 C.4 80 20 D.4 160 40 【简析】D。A生产该商品的个别劳动时间为 1小时,A在 4小时内生产 4件甲商品,则使用价值总量即商品的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