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熟人社会和陌生人社会——再答牙齿晒太阳 朱永嘉 读了你的第二次回贴,对你文章中的观点深表同感,对你目前处境我也能感受得到,也许这是第二代农民工进城过程中共同遭遇的一种表达。我老了,没有办法直接来处理你们所遭遇的艰难,只能谈一点个人对此问题的认识。我是学历史专业的,许多问题也只能从历史的角度表达我的认识,或许对你如果进一步认识和思考你们目前的境遇,可能有利。有许多机会是可遇而不可求的,问题是如何认识它,认识清楚了,才能正确地应对它。 我们面临的社会是一个转型期的社会,是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型,传统社会是一个建立在熟人关系上的社会,任何事都凭人际关系来处理,一是靠血缘关系,也就是家族和姻亲关系建立的,从夏、商、周三代起便都是如此,权力结构也是靠这个传承的,帝王制 度便是建立在这个基 础 上的。朝 廷 管 理国 家的权力也往 往 带 有世 袭 的性 质 ,如魏 、晋 、南 北 朝 的世 家大 族,如东 晋 时 王、谢 这二个大 族,可以 垄 断 东 晋 南 朝 好几 个朝 代的朝 政 大 权。曹 魏 时 ,有一个叫 陈 群 的,他 搞 了一套 九 品 中正的制 度,这就涉 及 到另 一个关系,那 就是人与 人之 间 的地缘关系,现在叫 作 同乡 关系。那 时 有地方 上的官 员 叫 中正的,由 他 来品 评 地方 的人才,分 为 上下 九 品 ,朝 廷 用 人时 ,便以 此来任命 官 员 ,这就除 了家族的世 袭关系外 ,还 有一个地望 。东 晋 以 王导 为 首 的王家大 族,是山 东 琅 琊 人,所以 不是姓 王的门 第就高 ,要 出 身 于琅 琊 王氏 的门 第才是第一位 ,这就是世家大族的由来。在春秋战国时即便是世卿制度,现在不是有一个电影叫“赵氏孤儿”,讲的就是世卿制度,韩、赵、魏三家便是晋国的世卿。但这种世家大族制度不可能是永恒的,在历史的演化过程中,渲赫一时的世家大族也有衰落的时候。唐人刘禹锡有一首很著名的题为《乌衣巷》的七言诗:“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乌衣巷和朱雀桥所指的是原来王谢二个大家的居所,那时金陵(现在叫南京)的秦淮河上有一座桥便叫朱雀桥,从朱雀桥至秦淮河南去不远便有乌衣巷,东晋的王导自卜宅于乌衣巷,谢灵运我们都知道他是南朝刘宋时的著名诗人,他们在居处宴游谓之“乌衣游”。东晋的皇帝晋元帝司马睿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