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温病学 笔记前言: 温病学是研究温病发生发展规律和诊治方法的一门学科。主要讨论临床上各种温病的病变规律和证治,具有临床课的性质; 而其理论和诊断治疗内容广泛运用于临床各科,是中医学的重要基础, 所以又具有基础课的功能。现代温病学主要是以清代温病学家所创建的温病学说为基础,结合了历代温病学家的学术经验, 并吸取了现代临床经验和科研成果而构成的学科体系。内容主要包括温病的病因和发病学说、辨证理论、特色诊断方法、治则治法、预防护理以及各种温病的具体诊治方法。温病的概念:(1) 温病病因是感受外界温邪,发病是由于外界的致病物质侵入人体而造成。(2) 温病主要临床表现是发热,各种温病在病变的不同阶段均有不同程度的发热。(3) 温病的病理特点是在病变过程中热象偏重,且很容易- 损伤人体的阴液,特别是温病的后期阶段伤阴的现象尤为明显。(4) 温病不是某一种疾病,而是多种疾病的总称,属于外感疾病的范畴。基本特征:(1) 起病急,传变快(2) 发热为主症,热象偏重(3) 易化燥伤阴(4) 易内陷生变分别温热与湿热 之不同2 温热类温病湿热类温病病邪性质纯热无湿 (风热、暑热、燥热 ) 温热相兼(如湿热、者湿等)发病部位多为肺卫 ,亦可发于气分或营血分多为脾胃起病、传变及病程特点起病较急 ,传变较快 ,病程一般不长起病较缓,传变较慢,病程较长,缠绵难解)证候特点热象显著 ,易出现化燥伤阴现象。初起多见肺卫表证或里热亢盛证;继之见肺胃气分热盛证,以及热入营分、热闭心包、热盛动风、热盛动血等热入营血之里热证候;后期则多见气阴两伤,出现肺胃阴伤、 甚至肝肾真阴亏损证初起发热及伤阴表现多不明显,而阳气被遏征象较着,多表现为湿重热轻,见上、中焦卫气同病之证;继之则留恋气分,果阻脾胃,弥漫三焦,以中焦为病变重心,出现湿热并重或热重于湿之证;后黹既可化燥伤阴,出现腑实、营、血分证,亦可从湿而化,损伤阳气,出现湿胜阳微证治疗特点以清热救阴为大法,宜用辛凉、辛寒、苦寒、甘寒、咸寒等方药以化湿清热为大法, 宜用芳香、苦温、苦寒、潆渗等方药包括病种风温、春温、暑温、秋燥、大头瘟、烂喉痧、暑热疫等。湿温、暑温夹湿、伏暑、湿热疫、霍乱等分别温病与伤寒的关系风温伤寒病因风热病邪风寒病邪病机特点初起邪犯肺卫,继则肺胃热盛,甚则热陷心营,后期易伤肺胃阴液初起寒束于表,郁闭卫阳,继则寒邪化热内传入里,后期易伤脾肾阳气初起证候呈表热证,发热重,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