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小学生关心他人、合作意识的探究》课题研究成果报告当今社会,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各种知识、技术不断推陈出新,竞争日趋紧张激烈,社会需求越来越多样化,使人们在工作学习中所面临的情况和环境极其复杂。在很多情况下,单靠个人能力已很难完全处理各种错综复杂的问题并采取切实高效的行动。所有这些都需要人们组成团体,并要求组织成员之间进一步相互依赖、相互关心、共同合作,建立合作团队来解决错综复杂的问题,并进行必要的行动协调,开发团队应变能力和持续的创新能力,依靠团队合作的力量创造奇迹。因此,开展本课题的研究,对提高我校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是非常重要的,有很强的现实意义的。一、课题的提出(一)课题研究的背景学生的关心他人、合作精神,是青少年德育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也是在学生的成长过程中一个重要的非智力因素,而此种因素也将在学生的人生之路产生重要的作用。现在的孩子大多数是独生子女,饭来张口,衣来伸手,在家里娇生惯养,有些孩子不懂得尊敬长辈、孝敬父母;因为他们在家里没有兄弟姐妹,所以缺乏儿童之间相互关心、爱护、合作的条件。同时大多数的孩子还因为爸爸、妈妈常年打工在外的缘故,多是由爷爷奶奶带大的,爷爷奶奶因为自己小时候吃过苦、挨过饿,所以对孩子关爱有加,多数人还强调----再苦不能苦孩子,只要是孩子说的,就会尽最大力量去满足,由此,许多孩子成了家里名副其实的“小皇帝”“小公主”,只知道收获关爱,不懂得付出。据调查,每个孩子的父母都知道孩子的生日,可是知道父母生日的孩子却寥寥无几。因此,从孩子的健康成长出发,培养孩子的合作精神,更凸现其深远的意义,也是让学生学会做人的重要因素。(二)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与实践依据1、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马克思主义实践论和认识论关于人的实践活动的主动,能动特点的思想,将实践观点引入作为文化心理的德育,从而将德育过程作为知,情、意、行相统一的过程。《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德育工作的若干意见》指出:必须站在历史的角度,以战略的眼光来认识新时期德育工作的重要性。现代教育观认为,未来社会需要的是开拓型,创新型人才;未来社会是倡导协作,共享、互助的个性化世界。因此,把团结协作的观念引入教学系统,不仅是为了顺应教育社会化和培养社会所需人才的需要,而且是为了更好地体现新课程标准中的教育理念。近年来,国内外关于小学生合作学习方面的报道较多,江苏省南通市教学研究室的丁锦华提出:在我国,学生缺乏团结协作意识和技能的问题比较普遍,必须注重学科教学中合作学习的研究。浙江大学教育系副主任盛群力教授对团结协作的策略,技能等方面作了多方阐述,许多教育家,优秀教师也在这方面作了实践和探讨。合作学习的代表人物约翰逊兄弟认为:如果学习不能把所学的知识和技能应用于他人的合作互动之中的话,那么这些知识和技能都是无用的,这种教育都是失败的。2、实践依据中国有句古话:人心齐,泰山移。在社会生活中,谁都不可能脱离群体而单独存在,因为个人的力量毕竟是有限的。我们只有关心他人,与他人合作,才能有面对困难的勇气和战胜困难的力量。综上所述,培养学生的关心他人、合作精神,是时代的需求,是社会发展的需要,也是学生健康成长的需求,更是为学生今后学会生活的一个重要奠基石。其于以上原因,我们确立本课题。(三)课题研究的意义和作用1、研究意义(1)、有助于学生健康的成长。本课题研究的着眼点是充分发挥学生在德育活动中的如何与人协作完成事情,从而提高学生在未来社会中学会与人合作的人际交往能力,形成良好的价值观念,适应未来社会的发展。(2)、有助于提高德育工作实效。通过本课题的研究,寻求学校在德育工作中的新思路、新发展、新突破,探索中小学团结协作教育的实施内容、策略、途径、方法等,进一步整合学校、家庭和社区三方的教育力量,探索新形势下学校、家庭和社会德育的运作模式和操作策略,从而提高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2、作用本课题的研究通过三个阶段的培养和训练,首先在游戏型为主的合作学习及合作活动等多方面的训练;其次以语言类即兴题的合作学习为主,把乐于合作参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