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后可任意编辑《中国紫檀黄花梨家具的讨论与辨伪》——黄花梨部分第二部份 黄花梨 一、 黄花梨的概况 邵敏健著 黄花梨与紫檀相比要复杂得多了, 更不容易说清楚。黄花梨在中国是改革开放后才热炒起来的, 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前并没有黄花梨这个概念, 也没有几个人知道什么是黄花梨。一切都是在王世襄先生的《明式家具讨论》一书出版后才引起了人们的关注。其实黄花梨在古代并不太受重视, 它比紫檀的价格要低好多倍。在黄花梨的产地广东( 海南岛原来是广东的一部分, 上世纪八十年代才独自成省) 一直还是延用古时的习惯, 红黄色和紫红色的黄花梨油梨( 见图140) 被称为香枝木。香枝木是指能达到大红酸枝的木质, 又有香味的黄檀属硬木。请注意: 香枝木并不包括有香味的花梨木类, 因为花梨木虽然有些品种有香味, 但木质远远不能跟黄花梨和大红酸枝( ”老红木”) 相比, 只是到了清晚期因广东人的发音不准才将香枝木和酸枝木相混淆了。而糠梨也是因其木质太差而被归到花梨木堆里、 多数被当作花梨木来使用的。在上世纪七十年代前后, 广东还有很多算盘厂用海南黄花梨做算盘( 见图141) , 因为海南黄花梨小料和弯曲不直的较多, 不象越南黄花梨多大料, 因此海南黄花梨多数用来制作小件器物。中原和北方的情况就相对简单些了, 很多省份根本就没见过黄花梨家具和木材, 只有北京地区和苏州地区还有一些存世品。黄花梨等硬木较大批量北上历史上出现过两次: 第一次是明朝刚开放海禁的时候, 苏州地区的明式家具制作集散地到广州进过一批花梨木回去做家具, 这批花梨木里掺杂了一些广东人不要的黄花梨糠梨在里面, 因此在北方明中晚期出现的这批花梨木明式家具里确实是有部分木质较差的黄花梨存在。下载后可任意编辑第二次是清末民初时广州十三行关闭后, 许多超级富豪如潘、 卢、 伍、 叶等商家巨贾携带巨款到上海去搞开发。因为这些广东富豪看不起也不同意用当地的苏作”明式”柴木家具, 因此同时也带去了广东的大批高级硬木家具和木材。她们带去的木料都是紫檀、 大红酸枝、 黄花梨油梨这些红赤色的最高级硬木。当时的上海人不知道它们是什么具体木种, 反正就知道有钱人家里都有这样红色的硬木家具, 就把这些家具叫做”红木”家具, ”红木”家具的名称就是这么来的。现在上海幸存的带骑楼的楼房所形成的骑楼街, 多数是那个时候的广东人仿照广州的骑楼街建的。广东的富商带去木料请苏州工匠将广作家具与西洋当时流行的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