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16、试评析英国近代教育制度发展的基本特点。 (1)、英国教育领导体制发展的特点 19 世纪以前,政府对教育很少干预,国民教育的权力主要集中在教会手中。 19 世纪初英国开始施行国家直接管理教育的一系列措施。1833 年,国会通过了“教育补助金”法,这是英国教育从作为宗教教派活动或民间活动向教育国家化发展的转折点,也是英国建立国民教育制度和国家直接把握教育领导权的开端。以后,英国又成立了专门负责教育拨款分配和使用的枢密院教育委员会,后又改组为教育局。随着英国教育领导体制逐步实现国家化,至 20 世纪初英国确立了由国家统一领导与地方分权同时并存的教育领导体制。 (2)、英国初等教育的发展特点 英国的初等教育一直由国教教会管理,教会初等教育具有慈善性质。17 世纪后期,英国社会贫困现象突出,教会、民间团体和私人纷纷开办慈善学校,推动了慈善教育的发展。慈善学校不收学费,课程主要是基督教教义,学生毕业不能升入中等学校。 1870 年,英国政府颁布《初等教育法》(又称《福斯特法案》)。法案规定:国家对教育有补助权和监督权;地方设立学校委员会管理地方教育,在缺少学校的地方设置公立学校;对 5---12 岁的儿童实行强迫初等教育;学校里的普通教育与宗教分离。该法案的颁布,标志着英国国民教育制度的正式形成,从此,英国出现了公、私立学校并存的局面。 (3)、英国中等教育演进的特点 工业革命以前,中等学校仍是从封建社会流传下来的文法学校和公学。文法学校和公学产生于文艺复兴时期,是英国富家子弟升入大学的预备教育,属于中等教育性质。公学强调学校由公众团体集资兴办,培养一般公职人员,其教学设备、条件、和教学质量等均高于文法学校。文法学校和公学修业年限一般为5 年, 注重古典语言的学习和上层社会礼仪的培养,同时还进行体育和军事训练。 工业革命以后,原有的中等教育已不能满足现代资本主义发展的需要,改革文法学校和公学成为英国中等教育改革的重要内容之一。具体措施有:改革宗教教学,削减古典科目,增加实科课程等等。 17、试比较分析法国近代和美国近代教育制度的特征。 法国近代教育制度的特点: (1)、对法国近代早期教育影响较大的是新教教派胡格诺派和冉森派的教育活动。胡格诺派十分重视教育,建立的初级学校实行强迫教育;中等学校称为学院或基础学校,主要教古典语言和法语。冉森派创办了“小学校”和“大学校”,前者一般指初级学校;后者属于中等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