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9211311 班 bupt-schnee 书上“软交换和下一代网络”那章内容较简单且不涉及 IMS 技术,目前软交换与 IMS 技术发展更成熟、应用更普遍,因此对这部分技术内容掌握的要求提高了,课堂上增加了相关内容。应以 PPT 为准。不需要死记硬背,重点理解技术特点。 题型:对错判断题、选择题、计算题、画图题、问答题(问答题是应用题) H.323 协议栈和 SIP 协议、X.25,知道有这样的协议,在什么网用即可。 =============================================================================== 问:ATM 输入缓冲窗口法(课件 61 页)那个图第一时隙是(x,x)(x,y)竞争,然后 I1 的 x 和In 的 y 成功;TS2 竞争的应该就是(x,x)和(y,s)了吧。为什么 TS2 成功的是 I1 的第二个 X?是因为 TS1 中比 In 的第一个 X 优先级高吗?然后 TS2 中(y,s)竞争为什么是 In 的 s 获胜呢?I1 的 y 优先级应该高吧? 答:第 1 时隙信元到来时,I1 的 x 和 In 的 x 同抢出线,I1 的 x(优先级高)与 In 的 x 之后 y同时输出(窗口大小 W=2);第 2 时隙,I1 的 x 和 In 的 x 竞争(队列排头),同抢,I1 的 x与 In 的 x 之后 s 同时输出;第 3 时隙,I1 的 y 和 In 的 x 不同抢,同时输出;第 4 时隙,I1的 z 与 In 的 s 不同抢,同时输出。注意:I1 优先,窗口 W=2。 问:老师,请问 84 页话路建立部分,为什么话音经过串并变换和复用后变成了每帧 64 个时隙?谢谢! 答:因为有 2 条 PCM 进入 M(复用器),而每条 PCM 有 32 时隙,也就是共有 64 个时隙需要共享输出的一条 PCM,就要把输出端的一条 PCM 分为 64 个时间片,故每帧 64 个时隙。记住:输入端总的时隙数(PCM 条数 X 每条的时隙数)=输出端一条 PCM 每帧的时隙数 问:图 3.19 的第三个图,每个 TS 只是标示与原来时隙长度的对应关系吗?实质上HW0,HW1 它们各自就是一个时隙? 答:对的。书排版时没有将三张图的时隙对应起来,上课时我特别说明了。 问:那输出端每时隙的位数是一位吗,如果是一位,和复用器原理又有冲突,理解中的原理是复用器输出端的每时隙比特数为复用线数? 答::输出端已是并行码了,每时隙有 8 位位线,每线上是一位码。理解有误呀,每时隙比特数只有 2 种:8 比特(串行)、1 比特(并行) 问:IMS 技术特点和与软交换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