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桌面
添加小米粒文库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烧碱项目职业病危害因素确定及接触情况评价实例讲述讲解

烧碱项目职业病危害因素确定及接触情况评价实例讲述讲解_第1页
1/10
烧碱项目职业病危害因素确定及接触情况评价实例讲述讲解_第2页
2/10
烧碱项目职业病危害因素确定及接触情况评价实例讲述讲解_第3页
3/10
烧碱项目职业病危害因素确定及接触情况评价实例本次评价根据工程分析结合现场职业卫生 调查,确定建设工程项目各环节生产过程中存在和可能产生的职业病危害因素,主要是有毒物质和物理因素。有毒物质为该项目涉及到的原料、中间体、产品、副产品及辅助物料,主要有原料氯气、氯化氢、乙烯,中间产品1,2-二氯乙烷,产品氯乙烯、氢氧化钠,副产品盐酸、次氯酸钠,辅助物料碳酸钠、硫酸、丙烯、甲烷 (天然气的主要成分 )以及废水处理过程产生的硫化氢等。物理因素是生产性噪声和高温。其中氯气既是烧碱装置的产品,又是氯乙烯装置的主要原料;1,2-二氯乙烷、氯乙烯分别为氯乙烯装置的主要中间产品和最终生产产品,并存在泄漏造成人员急性中毒的可能性,本次评价将这三种有毒物质作为重点评价因子。在直接氯化、氧氯化、二氯乙烷裂解过程中产生的中间产物,如苯、氯丁二烯、三氯甲烷 (氯仿)、三氯乙烯等,分别经低沸塔和高沸塔蒸馏收集,送往焚烧。总量大约 3000 吨,其中每种有毒物质含量很少。根据建设单位提供试生产期间氯乙烯生产装置主要产品及中间品取样的分析单,数据显示苯、氯丁二烯、三氯甲烷、三氯乙烯等物质含量均为 ppm 级,含量微少,因此不作为评价因子。该建设项目厂区内建有220kV 总变电站,由临港工业区电力局人员负责其运行管理,该项目电工负责位于配电控制楼二层6kV 变电站的运行,根据经验数据6kV 变配电站工频电场强度不会超出国家职业卫生标准的规定,工频电场不作为本项目评价因子。该项目废水处理工序使用的絮凝剂聚丙烯酰胺和盐水二次精制过滤使用的α -纤维素均为颗粒状,毒性甚小,本次评价不将其列为粉尘评价因子。离子膜烧碱生产及氯乙烯生产全程为连续化密闭运行,大部分生产装置及设备采取框架式、露天布置,采用“集中监控、管理,分散控制”的集散型自控系统自动化控制,主要工作方式为定期巡检,年作业时间 330 天。正常巡检工人不会有接触大量有毒物质机会,但是在由于设备管道不密闭时泄漏出有毒物质会造成高浓度接触。在设备取样口短时间逸散出的有害气体同样会造成较高浓度接触。两套生产装置及配套公用工程运行班组作业人员共80 人,结合工艺过程负责现场运行人员分为两个班组。氯乙烯生产装置及配套公用工程运行班组每班 10 人,工作时间 8 小时,除 4 人在位于公用工程区中央控制室负责 DCS 控制外,其余 6 名外操作工主要以巡检为主要作业方式,辅以取样。操作工按照各自岗位分工...

1、当您付费下载文档后,您只拥有了使用权限,并不意味着购买了版权,文档只能用于自身使用,不得用于其他商业用途(如 [转卖]进行直接盈利或[编辑后售卖]进行间接盈利)。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
3、如文档内容存在违规,或者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等,请点击“违规举报”。

碎片内容

烧碱项目职业病危害因素确定及接触情况评价实例讲述讲解

确认删除?
VIP
微信客服
  • 扫码咨询
会员Q群
  • 会员专属群点击这里加入QQ群
客服邮箱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