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解面谈在香港发展的趋势及展望1游达裕 朱志强I.寻解面谈的源起及发展寻解面谈(Solution-focused Therapy) 是近廿年逐步发展至成熟的辅导模式。主要由一群家庭治疗员先后在美国米华基(Milwaukee) 的短期家庭治疗中心(Brief Family Therapy Centre) ,提供个人及家庭心理治疗,并且不断为他们的临床经验进行研究、理论探索及专业培训,最后逐步演变成寻解面谈模式(de Shazer 1982,1985,1988,1991,1994;de Shazer et al. 1986)。史提夫 .狄.世沙 (Steve de Shazer) 及其妻子燕素 .金.柏 (Insoo Kim Berg) 等人于七十年代后期创立‘短期家庭治疗中心’,不少同工先后在这中心曾参与寻解治疗的工作及研究,包括早期的Eve Lipchik ,Michele Weiner-Davis 等人。这短期家庭治疗中心后来亦成为培训治疗师的主要场所,一些曾接受该中心培训的辅导员,也受聘于该中心工作,并且逐渐发展不同的研究项目及治疗重点(Nichols and Schwartz 1998)。该治疗中心亦为世界各地提供训练、举办工作坊, 并且著书立说, 及于一些期刊发表专文和研究结果, 积极倡议他们的工作模式及对治疗的信念。而受寻解治疗的影响,世界各地也分别成立寻解治疗中心(何会成 朱志强 1999)。简略而言,寻解面谈的发展, 是受着几方面的影响。 早期史提夫及燕素等人,曾受心智研究社(Mental Research Institute) 及催眠心理治疗大师艾力逊(Milton Erickson) 的影响,相信当事人本身已拥有解决问题的能力,当寻求协助时,往往为眼前的问题困扰, 在以往无效的方法里不断打转。 故此要善用案主已有的潜能,并且加以发挥。早期史提夫的水晶球技巧(Crystal Ball Technique) (de Shazer 1988) 及后来的奇迹问句, 也与艾力逊着重发展案主的潜能及着重未来的导向相当符合。此面谈模式也受后现代思潮(Post-modernism) 及社会建构主义(Social 1 本文由游达裕、朱志强及梁玉麒之‘寻解面谈简介’修正及扩展而成,并刊于杨家正、游达裕及梁玉麒(2001) 编着的‘解困之道:寻解面谈应用手册及个案汇编’。Constructivism) 的影响 (de Shazer 1991),认为案主的问题并非是独立的客观事实,而是通过与案主的交谈, 在言谈间逐渐呈现出来, 这个建构出来的互为主观的现实才是重要的。 故此面谈的精髓, 在于了解案主如何通过语言及交谈,表现所关注的问题, 并且透过交谈的过程, 共同建构出对问题的新理解,特别是问题的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