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后可任意编辑膜分离技术在水处理中的应用摘要: 膜是一种起分子级分离过滤作用的介质,当溶液或混和气体与膜接触时,在压力下,或电场作用下,或温差作用下,某些物质能够透过膜,而另些物质则被选择性的拦截,从而使溶液中不同组分,或混和气体的不同组分被分离,这种分离是分子级的分离。膜技术在水处理中应用是利用水溶液(原水) 中的水分子具有透过分离膜的能力, 而溶质或其它杂质不能透过分离膜, 在外力作用下对水溶液(原水) 进行分离, 获得纯净的水, 从而达到提高水质的目的。本论文介绍了膜分离技术及其特点,对膜分离技术进行了分类, 同时阐述了反渗透、 超滤、 纳滤、 微滤、 电渗析这些常规膜分离技术的讨论和在水处理技术中的应用情况,提出了膜分离技术讨论方向和应用前景。关键词: 膜, 膜分离技术, 水处理。下载后可任意编辑一、 膜技术的进展1748 年法国阿贝、 诺伦特首次揭示了膜分离技术现象; 1863年杜不福特制成第一个膜渗析器, 开始膜分离技术新纪元; 1950年朱达制成具有有用价值的离子交换膜; 1953 年美国里德教授在OWS 开始反渗透的讨论; 1961 年美国Hevens公司首先推出管式膜组件制造法; 1964 年美国通用原子公司研制出螺旋式反渗透组件; 1967年美国杜邦公司讨论出尼龙-66中孔纤维膜组件; 1968 年美籍华人黎念之研制成具有有用价值的乳化液膜; 1970年E.卡斯勃尔研制成含流动载体的液膜, 使膜技术提高到创新水平[1]。在中国, 1965年开始反渗透的讨论, 1975年开始超滤讨论, 至今已走过40多年历程, 与国际基本同步, 成为仅次于欧美、 日本的膜技术大国, 在反渗透、 超滤、 微滤、 纳滤、 电渗析、 气体分离膜、 无机膜、 渗透气化等领域都进行了成功的讨论并已形成市场化工业体系, 生产企业300多家, 年工业总产值近30亿元。现由于源水日益匮乏、 污染, 膜技术逐步进入给水处理中。20世纪80年代中期, 美国杜邦集团, 法国利昂水务, 德利满集团把微滤膜、 超滤膜( UF) 、 纳滤膜(NF) 、 高超滤膜(HUF) 、 低超滤膜(LUF) 等技术应用到自来水厂处理饮用水; 美国1987 年在Key Stone colo建成第一个微滤(MF)水厂。中国宁波、 东莞市局部供水系统也使用了膜技术。但从利用膜技术建第一个净化分厂方面来讲, 中国的讨论、 生产与应用已经落后于先进国家。现在膜技术更加成熟, 在自来水制造工艺上使用更加广泛, 规模更大[2]。 膜分离技术受到世界各技术先进国家的高度重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