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一、 农业区位理论 农业区位理论创始人是德国经济学家冯·杜能,他于 1862年完成了农业区位论专著《孤立国对农业和国民经济之关系》( 简称《孤立国》 )是世界上第一部关于区位理论的古典名著。 (一)杜能“孤立国”理论的前提条件: 1.在“孤立国”中只有一个城市,且位于中心,其他都是农村和农业用地。农村只于该城市发生联系,城市是孤立国中农产品的唯一销售市场,农村靠该城市供给工业品。 2.马车是城市与农村间唯一的交通工具。 3.“孤立国”中各地区农业发展的自然条件完全相同,“孤立国”与外部世界隔绝。 4.农产品的运费和重量与其产地到消费市场的距离呈正比。 5.农业经营者以利润最大化为目的并根据市场供求关系调整他们的经营品种。 (二)杜能农业区位理论的主要内容: 1.杜能区位理论的基本经济分析: 市场上农产品的销售价格决定农业经营的产品和经营方式,农产品的销售成本为生产成本和销售成本之和,运输费用决定农产品的总生产成本。因此经营者的最大利润(P),由农产品生产成本(E)、市场价格(V)、运费(T)三个因素组成,有:P = V -(E﹢T)。根据假设,农产品价格由该城市市场决定,而在一定时期内“孤立国”各种农产品的价格应该是固定的,因此 V为定值;因为“孤立国”中各地区农业发展的自然条件完全相同,所以 E也为常数。故上式可以写成:P﹢T = V -E=K。K为常数,也就是利润加运费等于一个常数,即只要运费压缩到最小,就能实现利润最大化。 2.杜能圈: 根据区位经济分析和区位地租理论,杜能在《孤立国》中提出了六种耕作制度,每种耕作制度构成一个区域,每个区域都是以城市为中心,围绕城市呈同心圆状分布:第一圈为自由农业区,主要生产易腐难运的农产品;第二圈为林业区,主要生产木材;第三圈为谷物轮作区,主产粮食;第四圈为草田轮作区,主供谷物和畜产品;第五圈为三圃农作制1,本圈内 1/3种黑麦,1/3种燕麦,其余 1/3休闲;第六圈为放牧区或畜牧业区。 3.杜能圈的修正模型: 由于根据假设前提得出的农业空间地域模型过于理论化,与实际不太相符。因此,杜能根据市场价格的变化和可通航河流的存在对杜能圈进行修正(如下图)。他假定有一条通航河流可达中心城镇,若水运的费用只有马车运费的 1/10,于是一个距城 100英里且位于河流边上的农场,与一个同城市相距10英里远,位于公路边上的农场是等同的。这时,农作物轮作区将沿着河流两岸延伸至边界。 1 三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