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细胞生物学》名词解释 1、膜相结构:指真核细胞中以生物膜为基础形成的所有结构,包括细胞膜(质膜)和细胞内的所有膜性细胞器。如细胞膜、线粒体、高尔基复合体、内质网、溶酶体、核被膜、过氧化酶体等。 2、非膜相结构:指纤维状、颗粒状或管状的细胞器,如染色质(染色体)、核仁、核糖体、核骨架、核基质、细胞基质、微管、微丝、中间纤维和中心体等。 3、拟核:原核细胞内含有 DNA 区域,但由于没有被核膜包围,这个区域称为拟核。 4、中膜体:中膜体又称间体或质膜体, 它是原核细胞质膜内陷折叠形成的,(其中有小泡和细管样结构,含有琥珀酸脱氢酶和细胞色素类物质),与能量代谢有关的结构。 5、胞质溶胶:即细胞质基质。细胞质中除可分辨的细胞器以外的胶状物质称为细胞质基质,或称为胞质溶胶。 6、生物膜:现在人们把质膜和细胞内各种膜相结构的膜统称为生物膜。 7、细胞表面:由细胞外被、细胞膜和胞质溶胶层三者构成,是包围在细胞质外层的一个复合结构体系和多功能体系,是细胞与细胞、细胞与外环境相互作用并产生各种复杂功能的部位。 8、细胞连接:多细胞生物体的细胞已丧失某些独立性,而作为一个紧密联系的整体进行生命活动,为达到各细胞的统一和促进细胞间所必需的相互联系,相邻细胞密切接触的区域特化形成一定的连接结构,称为细胞连接。 9、紧密连接:又称闭锁小带,它是由相邻上皮细胞之间的细胞膜形成的点状融合构成的一个封闭带。 10、间隙连接:广泛存在于各种动物组织细胞之间,通过两个连接子对接把相邻细胞连在一起,相邻细胞之间约有 3nm 的间隙,故间隙连接处可见七层结构(四暗夹三明)。 11、锚定连接:是由一个细胞骨架系统成分与相邻细胞的骨架成分或细胞外基质相连接而成的。 12、黏着带:常位于上皮细胞顶部紧密连接的下方,是由黏合连接形成的连续的带状结构,其特点是相邻质膜并不融合,而隔以 15~20nm 的间隙,介于紧密连接与桥粒之间,所以黏着带又被称为中间连接。 13、黏着斑:是细胞以点状接触的形式,借助于肌动蛋白与细胞外基质相邻。 14、桥粒连接:分为点状桥粒和半桥粒两种。 15、点状桥粒:也称桥粒,是细胞内中间纤维(也称中间丝)的锚定位点,它在细胞间形成纽扣式结构将相邻细胞铆接在一起。 16、半桥粒:是上皮细胞与基膜之间的连接装置,因其结构为桥粒的一半而得名。 17、主动运输:细胞膜利用代谢能来驱动物质逆浓度梯度运输的过程称为主动运输。 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