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国家级教学成果奖项目申报总结材料 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高技能人才培养模式 改革的探索与实践 福建福建信息职业技术学院 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是近几年高等职业教育的一项重要课题,2005年以来我院紧紧围绕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高技能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进行了一系列积极的探索,开展“两个不间断,三个零距离”为特色的“骏鹏模式”实践,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课程体系改革,与企业合作共同开发工学结合课程和教材,突出职业能力的培养,取得了明显成效,现将本课题的研究情况总结如下: 一、教学成果的主要内容 (一)实施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 我们在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过程中,十分注重校企合作,先后与20多家企业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2007年我们与福建骏鹏五金有限公司进一步深度合作,签订了100人的订单协议,命名为“骏鹏班”,校企双方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学生从一年级开始就与企业合作开展“订单式”培养,实施“两个不间断,三个零距离”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为适应企业生产不间断的要求和校内学习与企业实践不间断工学交替,根据企业生产需要,我们将校内两个常规“骏鹏班”,分为多个企业实习小班,打破原有的学年、学期制,实行弹性学期制,轮流下企业参加生产实践。 我们根据职业岗位的要求和职业能力发展的规律,将三年的学习分为认知专业、学习技术、掌握技能、提升能力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认知专业(第一学期):主要安排文化素质课程,结合入学教育、专业教育,重点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安排学生到企业进行生产认识实习,了解企业各个岗位的工作要求,企业生产的产品、生产设备、生产流程、生产管理和企业文化,企业各个岗位间进行轮换交替,从事一些简单的生产劳动。 第二阶段学习技术(第二、三学期):主要开设职业技术相关课程,安排学生到企业进行9周的各技术岗位的轮岗实习,主要岗位有模具制造、模具装配与调试、材料成型、数控操作、激光切割、钣金折弯技术、铆接技术、涂装技术等,在企业的师傅的指导下,一边做、一边教、一边学。部分课程由老师和企业技术人员在现场组织教学,实现学校与企业的“零距离”。 2 第三阶段掌握技能(第四、五学期):以企业的产品作为教学的案例,进行专业课教学,并开展各种专业实践、技能认证等教学活动,加强学生职业技能培养,安排学生到企业进行15周的生产性实习,在师傅的指导下参与普通模具生产制造、精密模具生产制造、数控编程与加工、电火花与激光加工、模具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