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多元文化融合 中国文化传统形成的第二个背景条件是多民族、多国家文化融合和渗透。 “多元”、“合金”、“融合”解。 中国多元文化的形成,经历了几个阶段,有几个转折点。 中国文化融合的四次转折点。 (—)华夏文化形成 华夏文化形成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母系氏族末期至父系氏族时代。 在黄河中上游分布着华夏文化圈。 在黄河下游分布着东夷文化圈。 两文化圈组成黄河文化主流。 黄河东西部政权交替主政,促进了东西部文化的交流和融合。 在黄河文化形成之际,南方长江流域和北方等也有其他文化在发展,周至秦时期,成为黄河,长江乃至五大河流域文化融合的重要时期,中国的版图正是在这种融合中逐渐扩大的。 图 2.2.1 秦版图 (二)华夏文化与其他民族文化融合 早在华夏文化形成之际,周边已经出现其他族的文化,例,“东夷”、“南蛮”、“北狄”、“西戎”等。尽管这些称呼在当时确实含有贬义,但也说明在周以前,中国版图内不仅仅只有华夏文化,还有其他族的文化。 华夏族与其他族不断接触、融合,形成至今仍是世界上最大的民族——汉族。关于汉族。 华夏文化与其他民族文化的融合早在周时就开始了。这个融合也包括了战争和冲突,但也包括了经济文化的往来和交流。 我们大致可以以汉代划一个界线,汉武帝以前,融合更多地是汉族以武力拓疆进行的。管理极限。至汉武帝(刘彻)时,通过北击匈奴、南下平越,最后巩固了秦时建立的版图。当时的中国版图可以说已是大到极限,从古代管理的角度看,其也大到极限。因此,继续依靠武力拓疆是不可能的了。 所以,从汉武帝以后,中国的对外战争,几乎都是防御性的,对邻国没有强烈的领土要求(这个习惯一直保持至今)。汉民族与其他民族的融合,也基本上以经济交往和文化交往为主。 汉代以后,华夏文化与其他民族文化融合的几个主要途径: 1、经济交往使民族文化互相同化 最典型的是汉代,汉族人与匈奴族的交往。 介绍匈奴。匈奴与汉的同化。 图2.2.2 汉反击匈奴全图 图2.2.3 霍去病像 图2.2.4 霍去病墓前石马 图2.2.5 王可伟油画:霍去病收复河西 2、贸易之路成为连结各民族文化的纽带 介绍“丝绸之路”。 丝绸之路穿越西域少数民族聚居地,在中原与国外进行贸易时,必然会与这一带民族互相沟通,其中也会进行文化交流。 图2.2.6 张骞出使西域图 析:丝绸之路式微的原因,以再驳斥“古代封闭的地理环境必然导致封闭的中国文化个性”论。 图2.2.7 古楼兰遗址 图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