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支教的起源、发展以及重要意义 一、大学生支教的起源 1993年底,共青团中央决定实施中国青年志愿者行动,12月19日,2万余名铁路青年率先打出了“青年志愿者”的旗帜,在京广铁路沿线开展了为旅客送温暖志愿服务,标志着我国大规模志愿者服务的开始。 为进一步推动青年志愿者服务事业的发展,共青团中央于1994年12月5日成立了中国青年志愿者协会,随后,各级青年志愿者协会也逐步建立起来。 1998年8月,团中央青年志愿者行动指导中心正式成立,其主要职责是规划、协调、指导全团的青年志愿服务工作,承担中国青年志愿者协会秘书处的职能。 到2000年,我国已初步形成了由全国性协会、36个省级协会、和2/3以上的地(市)级协会及部分县级协会组成的志愿者服务组织管理网络。在我国青年志愿者服务事业大规模发展一年之后,我国教育发展不平衡的情况开始受到青年志愿者服务的关注。 1994年,中宣部、教育部、团中央联合实施开展了大中专学生志愿者暑期文化、科技、卫生“支教”活动,每年组织动员近百万名大中专学生志愿者深 入 基 层 基 层 和受灾 地区 ,发挥 自 身 的知 识 智 力 优势 ,开展了内 容 丰 富 、形式多 样 的扫 盲 、文化、科技和卫生服务。其中,大中专生志愿者暑假 “支教"的文化下 乡 和基 层 扫 盲 活动,可 以看 作是我国大规模大学生志愿者支教的开始。 二、大学生支教的快速发展 我国大学生支教从1994 年正式开始到现在,大致经过了两个快速发展阶段。 (一)第一阶段(1994——1999年) 1996——1999年,是我国大学生支教快速发展的第一个时期。在这一时期,我国政府和共青团中央联合颁布了一系列的支教政策,并开展了一系列支教活动,使我国大学生支教出现了第一次高潮。 1996年,共青团中央联合中央文明办、教育部、卫生部、科技部、农业部、人事部、国务院西部开发办等部门,开始试点“青年志愿者扶贫接力计划”,采取公开招募、定期轮换、长期坚持的接力机制,组织动员青年志愿者为贫困地区提供每期半年至2年的基础教育、医疗卫生、农业科技推广等方面的服务。 1998年,为了进一步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转发中共中央组织部、国家教育委员会、人事部(关于从党政机关和事业单位选派人员支援基层教育工作的请示)的通知》(中办发[1996-]23号)的精神,使支教扶贫接力计划扎实有效 地实施 ,根 据 中央领 导 的指 示,中央文明办、共青团中央从19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