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二章》教案《孟子二章》教学目的一、学习两篇短论结构严谨、层层推进的论证方法及条分缕析、环环相扣的论说语言特色。二、了解并掌握课文中一些古今异义词,学习课文中的排比、对比等修辞手法。三、正确理解并认识“天时、地利、人和”“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及“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含义并从中得到应有的教益一一人才要在艰苦中造就。教学设想一、引导学生认真进行课前预习,着重了解孟子的生平及主张并熟悉课文。二、两篇短论的教学处理应略有差别,教学《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一文,可充分利用书下注释及有关工具书,引导学生自学,重点在于理清脉络,了解论证方法;教学《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一文,则应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多加疏通,逐段分析。三、反复诵读,直至背诵、默写。教学时数二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了解学生预习情况后,指名诵读有关注释,简介孟子和《孟子》孟子,名轲“孟子”是人们对他的敬称),我国历史上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辩论家。是继孔子以后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孟子》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也是先秦诸子散文中极有影响的著作。《孟子》一书记述了孟子的言行、政治主张、哲学主张及个人修养。孟子的主要政治主张是“非攻”与“兼爱”,主张和平,反对一切战争。显然,孟子的主张带有极大的片面性,但在我国古代战国时期诸侯混战的时期,却有着积极的意义,至于课文中提及的“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及“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论断,其最终目的在于维护封建统治,但对生活在今天的我们仍有一定的教益。二、初读课文。了解预习《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一文的情况。指名诵读全文,正音后齐诵数遍,再由教者范读课文。正音:“夫”fu,发语词,放在句首,以引起议论。“粟”谷子。与“栗”区别。对照书下注释,指名学生疏通文句。教者释疑、点拨,重点注意下列词语及句子:“三里之城,七里之郭”古代城邑有内外城之分,“城”为内城,“郭”为外城;“三里”“七里”均非实指,说明城邑之小。“是天时不如地利也”一句中的“是”作代词用,即“这(就是)”的意思,与“也”合用,构成判断,意思是“这就是……的道理”“人和”指人心所向,上下团结等。“域民”“域”界限,可解释为“限制”名词作动词用。“固国”“固”原为形容词,这里用作动词,“使国巩固”“威天下”“威”原为形容词,这里用作动词,作“威慑”讲。“寡助之至”“之”动词,作“到”讲。“畔”“叛”的通假字,背叛。指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