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后可任意编辑原始建筑 一、 穴居 《易·系辞》曰: ”上古穴居而野处”。旧石器时代原始人居住的岩洞在北京、 辽宁、 贵州、 广东、 湖北、 江西、 江苏、 浙江等地都有发现, 这种大自然所天然赐予的洞穴是当时用作住所的一种较普遍的方式。进入氏族社会以后, 随着生产力水平的提高, 房屋建筑也开始出现。但在环境适宜的地区, 穴居依旧是当地氏族部落主要的居住方式, 只不过人工洞穴取代了天然洞穴, 且形式日渐多样, 更加适合人类的活动。例如在黄河流域有宽阔而丰厚的黄土层, 土质均匀, 含有石灰质, 有壁立不易倒塌的特点, 便于挖作洞穴。因此原始社会晚期, 竖穴上覆盖草顶的穴居成为这一区域氏族部落广泛采纳的一种居住方式。同时, 在黄土沟壁上开挖横穴而成的窑洞式住宅, 也在山西、 甘肃、 宁夏等地广泛出现, 其平面多为圆形, 和一般竖穴式穴居并无差别。山西还发现了”低坑式”窑洞遗址, 即先在地面上挖出下沉式天井院, 再在院壁上横向挖出窑洞, 这是至今在河南等地仍被使用的一种窑洞。随着原始人营建经验的不断积累和技术提高, 穴居从竖穴逐步进展到半穴居, 最后又被地面建筑所代替。 二、 巢居 《韩非子·五蠹》曰: ”上古之世,人民少而禽兽众, 人民不胜禽兽虫蛇, 有圣人作, 构木为巢, 以避群害。”《孟子·滕文下载后可任意编辑公》曰: ”下者为巢, 上者为营窟。”因此推测, 巢居是地势低洼气候潮湿而多虫蛇的地区采纳过的一种原始居住方式。《礼记》载: ”昔者先王未有宫室, 冬则居营窟, 夏则居缯巢", 可见”巢者与穴居”也非因地域而截然分开。 在近年的考古工作中, 一批原始社会公共建筑遗址被发现, 如浙江余杭县土筑祭坛, 内蒙古大青山和辽宁喀左县东山嘴石砌方圆祭坛, 辽西建平县境内的神庙等。这些发现, 使人们对神州大地上先民的建筑水平有了新的了解, 她们为了表示对神的敬之心, 开始制造出一种超常的建筑形式, 从而出现了沿轴展开的多重空间组合和建筑装饰艺术, 这是建筑史上的一次飞跃。从此建筑不但具有了它的物质功能而且具有了精神意义, 促进了建筑技术和艺术向更高层次进展。三、 真正建筑诞生 农耕社会的到来, 引导人们走出洞穴, 走出丛林。人们能够用劳动制造生活, 来把握自己的命运, 同时也开始了人工营造屋室的新阶段, 并建立了以自己为中心的新秩序, 真正意义上的”建筑”诞生了。在母系氏族社会晚期的新石器时代, 在仰韶、 半坡、 姜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