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装舞会》说课稿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下午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化装舞会》,下面我就八个环节来说说我的教学设计和教学理念。一、教材分析《化装舞会》选自2011年秋学期开始使用的新教材《语文》。这套教材全五册,本文选自第二册第一单元“生活的滋味”单元中的第三篇。这一单元均为写人记事的散文,作家从身边平凡的人,普通的事说起,引导读者关注身边的生活,细心观察,能够从平凡中见到崇高,于细微中捕捉意义。二、学情分析授课对象是高职一年级的学生,他们具备一定的阅读能力和表达能力,对散文知识已经有所接触,但在方法和技巧上仍显欠缺。他们善良却习惯以自我为中心,他们同情弱势群体却很少伸出援助之手。他们好奇心重,对社会表现出强烈的探知欲望,这是形成他们正确世界观和价值观的关键时期。三、学习目标知识目标:1.了解作者的一些概况。2.通过比较两场不同的化装舞会,体会作者的写作目的。能力目标通过分析与讨论,理解“化装舞会事件”的主题意义以及对作者一生的影响。情感目标1.理解文章最后一段作者抒发的感情。2.了解资本主义的贫富差距,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价值观。四、教学重点:通过比较两场不同的化装舞会,体会作者的写作目的。教学难点:了解资本主义的贫富差距,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价值观。五、教学方法1.讲授法(重点讲解,加深理解)2.诵读法(反复朗读,把握语言特色)3.引导、点拨法(展开联想,拓展思路)4.讨论法(积极参与,总结规律)5.提问法(逐步引导,逐渐深入)6.自主探究法六、教学工具多媒体教学七、教学过程1.导入(先展示一些关于化装舞会的图片,引起学生的兴趣,然后在介绍化装舞会)化装舞会是欧美上流社会的一种舞会方式,面具之后的人的面目往往被掩盖。这为舞会本身带来了别样的魅力,但也往往会带来误会和巧合,成为文学艺术作品的创作素材。今天,我们学习一篇新的课文,看一看《化装舞会》怎样通过一件小事深刻影响了作家亨利希.曼的世界观、人生观。化装舞会这个名词对于学生来说,本身就有吸引力,强调它的特点——带着面具和流行范围——欧美上流社会,为理解文本做了铺垫。2.走进作者亨利希·曼【Mann,Heinrich】(1871—1950)是德国小说家,著名作家托马斯·曼的哥哥。因此,通常文学史研究当中也习惯将这对兄弟作家合称“曼氏兄弟”。亨利希·曼生于1871年5月27日吕贝克城一个富商家庭,父亲去世后家道中落,当过书店店员和印书馆职员,曾在慕尼黑念大学,后专门从事写作。1894年后相继发表《在一个家庭里》、《在懒人的乐园里》和《垃圾教授》(1905)等作品,走上批判现实主义的道路。1893年首次去法国旅行,后去意大利。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前后,往返于慕尼黑与柏林之间。1925年定居柏林。第一次世界大战中,他同弟弟托马斯关于拥护还是反对战争问题的争论,几乎导致手足之情的破裂。1942年托马斯在祝贺亨利希71岁寿辰时,终于承认自己过去误入歧途,哥哥是在为民主、为反对帝国主义战争而斗争。这一板块的设计意图是让学生搜集资料,拓宽知识面,也培养了查阅资料的能力。(介绍了作家之后,进入下一环节)3.辨析“化妆”与“化装”部分学生不知到这两个词语的区别,具体使用的语言环境,很多时候会混淆,所以,我在讲解课文之前先请学生辨析这一组近义词。化妆:用脂粉等使容貌美丽。化装:(1)演员为了适合所扮演的角色的形象而修饰容貌;(2)改变装束、容貌。这样,通过辨析,学生就能更好地理解化装舞会的含义。4.阅读文本,整体感知学生初步阅读课文,借助工具书解决本文的一些字词。编纂(zuǎn)一幢(zhuàng)褴褛(lánlǚ)裸露(luǒ)陡峭(dǒuqiào)吓唬(hu)帷幕(wéi)癖好(pǐ)挥霍(huò)猝不及防(cù)哽咽(gěngyè)怦怦直跳(pēng)这一过程的设计目的是积累字词,夯实学生的基础知识。5.学生再读课文,带着下面几个问题尝试复述课文情节。【问题一】“我”出生于怎样的家庭?【问题二】文章写了“我”犯了个怎样的错?【问题三】化装舞会的场景是怎样的?【问题四】“我”见到穷妇人之后有哪些行为和动作?【问题五】这件事对“我”有何影响?文中的我出生于一个较富裕的家庭,对穷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