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后可任意编辑第一章 规划区背景一、 六河村概况 ( 一) 地理位置六河村原名六庄村( 亦称六合村, 以下多称”六河村”, 简称”景区”) , 近年同河西凹村合并后成为现今六河行政村的一部分。六河村位于平遥古城东南 18 公里, 处于宝塔山下的浅山丘陵区, 南靠宝塔山主峰, 北接龙胜村, 东同黄仓村隔山互邻, 西淌清水河同河西凹、 梅槐头平行相望。( 二) 自然基础六河村处于晋中南部山地向太原平原过渡地带, 属于低山丘陵地区。附近山体高度海拔 1000米左右, 但相对高度较低, 呈现典型的黄土高原地势地貌特色。六河村气候属温带大陆性季风干旱气侯, 昼夜温差及风沙大, 春季干旱多风、 夏季湿热、 秋初降雨较多、 冬季干冷, 具有四季分明的特征。年平均气温 10.4℃、 年平均降水量 454mm、 年日照数平均 2527 小时。该地域植被状况良好, 覆盖率达到 60%以上。( 三) 社会经济历史沿革传说六河村的历史源远流长, 早在明代以前这里就有不少住户, 主要有梁、 张、 郭等姓氏, 其祖先皆已无考。由于姓氏家族不同, 居住自然也就形成六个聚落区, 分别叫: 落羌头、 村日、 杏树院、 梁村坡、 旧庙、 窑厂上, 故后人一直统称其为六河村。迨至元末明初, 由于各聚落区各姓氏之间的联姻、 交往等, 加之居住而扩建, 比邻相连, 逐步形成以落羌头为中心的统一村落, 即六河村。六河村早在明代即已纳入行政村组成部分, 成为”梅回落羌头”的组成部分, 属于”永安里”。清康熙四十五年《平遥县志》中, 即有”梅回落羌头”村的记载。直到清光绪八年( 1882) 《平遥县志》中, 仍为”梅槐落羌头”。六河村早在清代就是一个农耕经济比较发达的山村。辛亥革命后的上世纪 30 年代, 当时平遥县民国政府调查表上, 梅槐落羌头仍为一个行政村, 村长米盈斗为梅槐头人, 村副张良福是落羌头人, 全村共分四闾, 两自然村各占两闾, 土地 3352 亩, 人口 723 人。该村当时被划为”三等村”, 但土地数同”二等”村乔寂山基本相同。六河村在民国时期的农业经济状况仍是相对发达的。抗日战争时期, 六河村为中共平遥县委、 政府所在地, 领导全县人民进行艰苦卓绝的抗战斗争。解放后, 六河村成为独立的行政村, 并包括东侧的高头、 韩( 寒) 岭两个自然村。1949 年六河村有 300 口人, 土地 1378 亩。由于该村农业基础自古以来颇为雄厚, 因此即便在上世纪六十年代”三年困难时期”, 村民们也没挨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