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发展简史(1)约50万年前“北京人”已知用火公元前8千年至6千年中国已开始陶器制作公元前2千年左右中国已会铸铜公元前十世纪埃及已会制作玻璃公元前六世纪左右中国发明生铁冶炼技术公元前四世纪古希腊的德谟克利特提出朴素的“原子论”公元前二世纪西汉已会胆水炼铜(湿法冶金)公元前140-87年西汉发明造纸术659年孙思邈《伏硫磺法》中记载了火药的三种成分十三世纪中叶前中国火药传入阿拉伯世界1596年明李时珍《本草纲目》成书,书中载药1892种。十七世纪炼金士勒费尔和药剂师勒梅里用钟罩法制得硫酸1637年明宋应星《天工开物》问世,书中详细记载了炼锌技术。1661年英波义耳《怀疑派化学家》出版,提出“元素论”。1763年施塔尔提出“燃素说”1771年舍勒、普利斯特里等发现氧气1772年拉瓦锡确定了质量守恒定律,开辟化学新纪元。1778年拉瓦锡建立燃烧新理论1800年伏特发明电池1803年道尔顿提出原子学说1811年阿伏加德罗提出分子学说1814年贝采尼乌斯提出了化学符号和化学方程式的书写规则1828年武勒合成尿素,开辟有机新纪元。1858年凯库勒提出碳的四价学说1865年凯库勒提出苯的结构式1869年门捷列夫发现元素周期律1879年汤姆生发现电子1887年阿仑尼乌斯提出电离学说1894年拉姆塞和瑞利发现氩1898年居里夫妇发现镭1942年侯德榜制碱法研究成功,对氨碱法做了重大改革。1944年西博格人工合成超铀元素1965年邢其毅等中国科学家首次人工合成牛胰岛素1981年中国科学家首次人工合成核糖核酸1995年荷兰、美国等科研者阐述臭氧层破坏的化学机理1996年英、美化学家发现C60,从而开辟“富勒烯”化学的研究。2000年美、日化学家开发了具有导电性的聚合材料。化学发展简史(2)道尔顿的原子论用原子整数比解释了定组成定律和倍比定律,这属于原子间量的关系。但为什么原子会互相结合和分解?它们结合时遵循什么规律?这些问题似乎应该是无机化学来解决,但处于统治地位的贝采里乌斯的电化二元论过于笼统、不及实质而又十分强大,禁锢了人们的思想。在有机化学的研究中,许多现象使人们突破了电化二元论,勇敢地探索有机物的分子结构。这一讲我们将认识维勒、李比希、凯库勒和范霍夫,这些先行者用他们的无畏和智慧,开辟了一条光明之路——通过有机物的分子结构,建立、发展了原子间相互结合的价键理论,并使人们看清了原子在三维空间的排列情况。维勒初涉“莽林”1800年7月31日维勒出生于德国梅因河畔法兰克福附近的埃希海姆村。他的祖父是黑森选帝侯的马舍长,他的父亲在马尔堡大学学习兽医和农业,毕业后也曾在选帝侯的王子处任马舍长,1806年在法兰克福附近经营起自己的庄园,1812年迁入法兰克福担任宫廷职务,由于学识渊博能力突出,又热心社会公益事业,不久成了当地名流。他的母亲是哈瑙一位中学校长的女儿,对幼年维勒施以良好的教育。维勒七八岁时由父亲启蒙教他读写、绘画,不久入普通小学,又自学了拉丁文、法文、音乐。1814年入法兰克福的中学受到良师的教导。农学家的父亲影响他自幼热爱自然,特别是从事理化研究的布赫医生指引这位热心化学试验与采集矿物标本的中学生跟踪前人的工作进行科学的探索:例如他们曾查知一种制硫酸用的矿石中含有硒(这项工作1821年发表在科学杂志上,是维勒发表的第一篇论文),从锌中制得少量镉,以伏打电堆进行电化学试验,以碳还原法制得金属钾,等等,显示出少年维勒对化学的偏爱与才华。1819年,维勒入马尔堡大学学医,次年转入海得尔堡大学在格曼林教授指导下学习,1823年9月获医学(外科学及产科学)博士学位。格曼林教授发现维勒的化学实验技能很强,就建议他赴瑞典化学大事贝采里乌斯处进修,专攻化学。1823年11月,维勒赴瑞典贝采里乌斯处进修,按贝采里乌斯制定的方法从事沸石、黑柱石的分析,制备当时还较为少见的硒、锂、氧化铈、钨,研究氰酸及氰的反应,还担当贝采里乌斯的助手,很快接触到近代化学的前沿。在实验室,每当维勒操作得过快时,贝采里乌斯就对他说:“快是快,但工作可不大好!”真是高徒严师。实验室工作结束后,维勒随贝采里乌斯穿越瑞典和挪威做野外地质考察:参观著名的矿山胜迹,考察典型的地质现象,会晤知名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