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正龙灸法直论--1王正龙《疑难杂症的治疗方法》 2009-10-20 16:20 阅读374 评论 4字号:大中小(一)《灵枢经》开篇就说明创立“经络学说 ”的目的,是黄帝因为怜悯广大穷苦百姓,为了给他们治疗疾病而创立的一种疗效好、费用低的理论和方法。经文上说 : 我爱护万民 ,亲养百官 ,并征收他们的租税。但我又很怜悯百姓在生活上不能自给,往往还会发生疾病,没有钱买药治病。所以,我不想采用峻猛的药物和损耗元气的治法,打算用微妙细无为的诊治方法,疏通经血之脉,使阴阳调和,谋求使虚逆的元气变为顺实,汇聚较为充足的真阳能够汇聚裹携邪气,循经脉的通道枢纽一起外出,从而消除病邪,以治疗他们的疾病、解除他们的痛苦。经文中所谓的 “微针 ”并不是特指针刺疗法,而是指具有“调理经气、疏通经脉 ”作用的治疗方法的代名词。其中,灸法 是“经络学说 ”的重要组成部分,所以“针灸 ”两个字经常同时出现。由于施灸所用的艾草,来源非常广泛,价格极为便宜;治疗时,取穴简单,理论便于记忆,方法易于掌握,并且,疗效甚佳,具有防病、治病的双重功效。“针所不为,灸之所宜;阴阳具虚,火自当之;经陷下者,火则当之;经络坚紧,火所治之,陷下则灸之;络满经虚,灸阴刺阳,经满络虚,刺阴灸阳。 ”战国时的孟子曾说:“七年之病,求三年之艾。”说明 “灸法 ”在春秋战国以前就已经在民间广泛应用了。《千金方》云:“艾火可以灸百病,杀鬼邪。”并说: “凡人吴蜀地游宦,体上常须三两处灸之,勿令疮暂瘥,则瘴疠温疟毒气不能着人,故吴蜀多行灸法。” 在《枕上记》中也有“艾火漫烧身(艾火可以使全身的经脉畅通) ”的说法。俗语云: “若要丹田安,三里常不干。”所谓 “三里常不干 ”,就是经常对 “足三里穴 ”施以化脓灸 ,使穴位经常流脓(常不干),也就是 “勿令疮暂瘥 ”的意思。传统中医的“灸疮流脓 ”与西医的 “感染发炎 ”是两回事 ,“感染发炎 ”必须做伤口消毒处理,否则会有生命危险;而“灸疮流脓 ”只需贴块纱布吸脓即可,以免弄脏内衣,而且,可以下水游泳或泡澡,生活起居都不妨碍,因为所灸的都是强壮穴,灸后局部气血充盛,免疫力极强 ,所以,绝不会转变为西医的“感染发炎 ”。 这是因为“灸疮流脓 ”是局部元气充足的情况,不会出现红肿热痛的症状;而 “感染发炎 ”是局部元气虚弱的情况,就会有“红肿热痛”的症状。比如:糖尿病患者的皮肤受伤是很难愈合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