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作时间:二零二一年六月三十日创作时间:二零二一年六月三十日环境描写烘托人物形象 之欧侯瑞魂创作创作时间:二零二一年六月三十日——诗改文教学随笔教学《李时珍夜宿古寺》一课, 书后第五题让学生思考“课文结尾不是写寺内的人, 而是写寺外的风啸鹰叫和皓月当空 . 想一想 , 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 ”很显然, 这里的景色描写很具代表性 , “风啸鹰叫”写出了师徒夜宿荒野的艰苦生活. “皓月当空”则写出了夜之深, 从而烘托出李时珍师徒不畏艰苦、一心修订《本草纲目》为民造福的可敬形象. 这篇课文中对环境的描写很精心 , 第 4 小节对古寺之破败描写的也甚为经典, 暗示了李时珍随遇而安 , 因繁就简 , 为修订《本草纲目》而甘愿享乐. 学生们在学习时颇受裨益, 课后还有同学情不自禁地把课文改写为小诗.李时珍夜宿古寺皎洁明月罩古寺, 山风啸啸树影寒 .两耳不闻窗外事, 奋笔疾书苦钻研 .创作时间:二零二一年六月三十日创作时间:二零二一年六月三十日——石欣阳因此 , 我连成一气进行了古诗《登高》的诗改文教学, 深化环境描写烘托人物形象这一写作方法.登高(唐)杜甫风急天高猿啸哀, 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 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 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 潦倒新停浊酒杯 .杜甫的这首《登高》被誉为“古今七言律第一”. 其中前四句诗写了杜甫登高远眺, 极目所观 . 萧瑟的秋江景色 , 引发了他身世飘零的感慨, 渗入了他老病孤独的哀思. 怎样引导学生通过环境描写刻画杜甫孤苦残弱的白首翁的形象呢? 1 、课上我引领学生找出诗中描绘的六种景物, 即风、天、猿、渚、沙、鸟, 感受作者选取这些景物的典范性, 并着力分析以急、高、哀、清、白、飞等词修饰的深意, 环境描写渲染了浓郁的秋意.创作时间:二零二一年六月三十日创作时间:二零二一年六月三十日 2 、我给学生弥补了杜甫创作此诗的布景, “安史之乱”后 , 杜甫漂泊不定 , 壮志难酬 , 垂暮之年更是百病缠身 , 痛苦之情不成言状. 五十六岁的杜甫在极端困窘时登上了夔州白帝城外地高台 , 那萧瑟的江景和深远的意境无不烘托他心境之悲凉. 3 、学生对作者的形象有了较为具体的感知后, 我激发学生用想象弥补展开具体描摹江景, 着重渲染整个悲秋的气氛, 就好比画家画工笔画, 形、声、色、态 , 一一获得暗示 . 学生完成的诗改文效果较好!【学生作品片段】登上高台 , 极目远眺 , 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