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加强教学精细化管理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研究》成果报告本课题于2008年4月正式获准列为葫芦岛市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课题。经过一年多的努力,原定目标已基本达到,取得了一定成果。特申请给予鉴定验收。现将本课题进行的研究情况及所获得成果总结报告如下。一、课题研究的背景意义研究课堂教学是教学研究的永恒话题。我们把“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研究”作为研究课题,主要是出于以下几点考虑:第一、从学校现实需要来看我们通过多种方式对课堂教学进行了全面了解,课堂教学中低效或不讲成效的教学现象还大量存在。一是教师中青年教师较多,他们专业知识较为厚实、工作积极性高、上进心强。但在课堂教学中存在着一些不易察觉的症结如:用语随意、语速快、层次不明、讲述难分主次,把握不好“精讲多练”的尺度;教学中又往往“心中无人”,备课时,致力于钻研教材,吃透教材,而对学生的接受心理和认识水平缺少考虑,在教学时只是重讲明白,不注重学生如何学、主动学,不注重鼓励、表扬、启发学生,而是批评、指责。这些使得一些教师的课堂教学出现了尴尬局面。二是因教师对新课程理念领悟不够深刻,或课堂目标虚化、内容泛化、过程形式化,或教师迷信于讲、练、迷信于死记硬背,或因循守旧、穿新鞋走老路。在新课改理念下,客观的要求与低效的课堂教学已形成矛盾。要解决这一矛盾,就必须进行深入、系统的研究。第二、从改革需要来看高质量的学校教育总是以高效率、高质量的课堂教学为重要特征。课堂教学是学校实施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劳动技术教育的主要途径,是教师教和学生学的共同活动,是学生在教师的主导作用下积极主动地掌握系统的文化科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发展智力、创新能力和体力,陶冶品德、美感,形成全面发展的个性活动。新课程改革的关键和最终目的是提高全体学生的全面素质,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而这一目的的实现又必须通过有效的课堂教学来完成。因此,提高课堂教学实效性是新一轮课程改革的支撑和归结。第三、从发展的需要来看开展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研究,能促使教师从自身教学工作的实际出发,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探索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途径和方法,改变陈旧的课堂教学方式,引起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这对于提高课改的实效性、提升教师自身的素质以及教师专业化成长都具有重要的意义。二、课题研究的假设教学工作是学校的核心工作,也是重中之重的工作,因此学校要下大力气抓好此工作,下大力气进行课堂改革的研究和尝试,真正落实校长的教学理念,实现学校的可持续发展和跨越式发展,实现学校闻名于市内外、省内外。如果教学工作进行精细化管理,要求做到从教师的学习、教研、合作、备课、上课、辅导、作业、题单、测试、包干学生等环节提出了具体的规定,要求全校教师要牢固树立无质量形成于过程的思想,使每一堂课、每堂课的每个步骤以及各个教学环节都科学、规范、高效,力争做到堂堂清、日日清、周周清、月月清,把教学质量管理从传统的质量检查、“事后把关”、“秋后算账”转移到质量形成全过程中各个环节的质量控制上,制订科学的制度和检查方法、奖励办法,实现精心的工作,精细的环节,精品的结果,必将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促进学校教育质量的大面积提高。三、课题的界定1、教学有效性以学生学习为中心,以学生学习的原有状况为教学深化的根本出发点和依据,备课既要“备教材”,更要的是“备学生”,教师要根据学生学习的实际情况,找出教材内容与学生实际认知结构之间的结合点;将“教材内容”转化为学生的“学习内容”。所谓“有效”,主要是指通过教师在一段时间的教学之后,学生所获得的具体的进步或发展。也就是说,学生有无进步或发展是教学有没有效益的唯一指标。但具体到一节课,所谓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指:在规定的课堂教学时间内,师生对既定教学目标的达成情况。这个定义有如下几方面的含义:(1)强调课堂教学时间的规定性。我们提出向课堂要质量是向45分钟要质量。就是说,在规定的时间内要完成教学任务,学生要扎实掌握所学知识,而不是把时间前伸后延,利用课下时间预习或做作业,加重学生的负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