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减法各部分之间的关系教学内容:青岛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第21页11题内容及补充内容。教学目标:1.通过算式的变换,理解和掌握加减法各部分之间的关系,理解减法是加法的逆运算。2.能够比较熟练地应用加减法各部分之间的关系对加、减法进行验算,并能够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3.在探索新知识的过程中,进一步培养学生抽象、概括能力。4.让学生体验“从特殊到一般,再让一般回到实践中去”的探索过程,并从这一过程中感悟到简单的辩证思想,在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中体验成功的愉悦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掌握加减法之间的关系,理解减法是加法的逆运算。教学难点:掌握加减法之间的关系,理解减法是加法的逆运算。教具、学具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一、示标导学1、创情导课在()里填上合适的数或字母。a+()=25+()38+()=b+()a+73+27=()+(73+27)160+(+a)=(+40)+()50–20–a=50–(20+)60–(a+16)=60–()–()独立完成,指名回答。质疑:1.上面的运算运用了那些运算定律,谁能用字母表示出这些运算定律。2.这些运算定律都运用了加法和减法,谁能说出一个加法算式和一个减法算式?3.据生回答板书一个加法算式和一个减法算式。如:458+542=1000900–805=95质疑:谁能说出加法和减法各部分的名称?4.据生回答板书:458+542=1000900–805=95加数加数和被减数减数差质疑:现在我们知道了加法、减法各部分的名称,那加法、减法各部分之间有什么关系呢?这节课我们共同来探究,板书课题“加、减法各部分之间的关系”。【设计意图:“问题是学习的心脏”,让学生带着问题进入老师创设的问题情境中去探索,可以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起学生的好奇心。2、出事学习目标要解决本节课问题,请看本节课的学习目标。(课件展示学习目标)(1)、了解加、减法各部分之间的关系。(2)、学会用字母表示加减法各部分之间的关系,并解决生活中问题。3、自学指导要达到本节课学习目标,需要同学们认真自学,请看自学指导。【认真看课本第21页第11题的内容,重点完成表格里的内容,(2)解决“问题4:上游流域面积比中游多多少万平方千米?生回答师板书:生回答师板书:39-34=5(3)加减法算式个部分的名称师问:这两个算式各部分的名称是什么?师随着学生的回答板书:39+34=73加数加数和39-34=5被减数减数差这是我们以前学过的知识,那么加减法各部分之间有什么关系呢?今天我们来学习这个问题——加减法各部分之间的关系。板书课题:加减法各部分之间的关系。二、汇报交流,评价质疑1.根据39+34=73写出减法算式。生1汇报:由39+34=73,可以写出两个减法算式,分别是:73-34=3973-39=34我们可以看出加数+加数=和。学生汇报老师板书。39+34=73加数+加数=和生2边画线边讲解:大家看39叫做加数,34叫做加数,74叫做和。73-34=39,就是和减一个加数等于另一个加数。(操作如下)39+34=73加数加数和73-34=39和-加数=加数生3补充汇报:大家看39叫做加数,34叫做加数,74叫做和。73-39=34,也是和减一个加数等于另一个加数。2.验证结论师提问:是不是加法算式各部分之间都有这样的关系呢?谁来举例验证?生举例验证:我们通过解决“黄河上游和中游一共长多少千米?”的算式看一看,3470+1210=4680(千米),写两道减法算式为:4680-3470=12104680-1210=3470确实是和减一个加数等于另一个加数。师点拨:我们写的时候,一般情况下把要求的加数写在前面,写成:师边板书边加方框线:让学生齐读一遍,并要求学生记住。一个加数=和–另一个加数3.全班汇报(1)汇报加法各部分之间的关系师引导:谁来汇报加法各部分之间的关系?(2)汇报减加法各部分之间的关系师提问:谁来汇报减法各部分之间的关系?生1汇报:由39-34=5可以看出被减数—减数=差师板书:39-34=5被减数-减数=差师点拨:这是减法各部分最基本的关系,还有其它的吗?生2汇报:我把课本第8题填完整是(生展示):100—30=7070+30=100100—70=30813—213=600600+213=813813—600=213450—300=150150+300=450450—150=300大家看450叫做被减数,150叫做减数,300叫做差。150+300=450,就是减数加差等于被减数。(操作如下)450-150=300被减数减数差1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