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加强师德师风建设是教育之根本教育事业是一个民族最根本的事业。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教师修养,立德为本。“师德兴则教育兴,教育兴则民族兴”。不断加强自身建设,建设一支既有渊博专业科技知识、又有高尚道德品质,符合教师职业道德要求的一流的师资队伍,对于推进学校的精神文明建设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师德是教师的灵魂。我国历来有注重师德的传统。古人十分重视师德,汉代学者杨雄就讲过:“师者,人之模范也。”在当前进行素质教育的过程中,要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要实施创新教育,其关键是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在这个综合素质中,应当更加强调师德。良好的师德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1、无私奉献,甘为人梯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追求,追求是多种多样的,但至少是两大类:一是为己,二是为他;或者说是一为物质的,二为精神的。古希腊哲学家曾说过:对精神的追求,是追求神圣;对物质的追求,是追求平凡。一个师德高尚的老师所追求的就是一种甘当蜡烛,甘为人梯,甘为铺路石的精神,表现为对名利的淡泊,对事业的追求。古人讲:“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一个师德高尚的教师,就应该具有春蚕与蜡炬精神。2、忠于事业,热爱学生教书育人是教师的神圣职责,而关心学生、爱护学生是教书育人的基本保证。从一定意义上来说,热爱学生就是热爱教育事业的具体表现。教师直接面对的是学生,要做到尽量地关怀,用自己的真心和诚心来拉近自己和学生之间的关系,要能够不厌其烦,谆谆教导,要让学生从心底里感受到是在被关心着,感受到老师的真诚。当你在课堂上以严谨的科学态度和极大的热情来传授知识时,你会感受到学生的呼应。教师的工作态度和责任心,能够影响学生对生活、对工作的态度。陶行知先生早就对教师提出过严格要求:“个人一举、一动、一言、一行,都要修养到不愧为人师表的地步”。3、为人师表,教书育人教书育人是师德建设的出发点和切入点。教师的作用在于教育学生,引导学生学会生存、生活、做人和与人合作。具体来说,一是要教好书,上好课,以对学生负责的态度对待教学工作,要热爱和安心教育事业,潜心钻研学问,认真备课,精心组织每堂课,严格执行教学规章制度,不断更新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使学生通过教学活动获得真知,成为符合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要无求的合格的专业人才。二是严于律己,为人师表。严于律己,为人师表,既是师德中特别重要的内容,也是教书育人的基本要求之一。它要求教师不仅要教好书、上好课,还要在言行举止方面加强修养,注意约束自己,做到“美其言,慎其行”。教师要“为人师表”,核心是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要特别强调教师的自重、自省、自警、自励、自强。要求学生做到的,自己首先要做到;禁止学生做的,自己坚决不做,在行动上为学生做出表率。教师要成为追求真才实学的榜样,不能满足于已有的知识水平,而要坚持继续学习,坚持终身受教育,努力具备可持续发展的能力。教师不但自身要保持一种勤奋学习的能力,还要把这种能力无私地传授给学生。要教育学生勤于思考,敢于创新,既要打好人文基础,又要打好科技素质基础。4、求真务实,不断创新创新是时代发展的不竭动力。教师作为知识的传播者与创造者,既要传承人类的优秀文化,又要不断地探索和攀登新的知识领域,所以教师教学生就是要教学生求真向善。因此教师必须有求真务实、严谨自律的治学态度,还要有善于学习,不断创新的学术精神。过去讲给学生一杯水,自己要有十桶水,现代科技迅猛发展,教师十桶水也不能满足学生,所以教师应变成一条奔涌不息的河流,永葆青春活力,不断与时代同进。教育发展,教师为本,教师素质,师德为本。教师是落实以德治国方略、推进素质教育的实施者,是学生增长知识和思想进步的指导者和引路人,是实现科教兴国战略的生力军。历代的教育家提出的“为人师表”、“以身作则”、“循循善诱”、“诲人不倦”、“躬行实践”等,既是师德的规范,又是教师良好人格的品格特征的体现。在学生心目中,教师是社会的规范、道德的化身、人类的楷模、父母的替身。他们都把师德高尚的教师作为学习的榜样,模仿其态度、情趣、品行、乃至行为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