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第一章 行为矫正概述 一、 什么是行为 要科学地对孤独症儿童进行行为干预,首先必须了解行为的含义。行为可以说是心理学中最重要的一个名词,但也是最难以界定的名词之一。对于行为的认识,目前心理学界大致有三种不同的观点: 传统行为主义,如华生、斯金纳等,将行为界定为可以被观察和测量的外显反应或活动,像个体的跑步、游泳等;至于内隐性的心理过程,则不被视为行为。 新行为主义者,如赫尔、班都拉等,将行为的定义扩大,除可被观察和测量的外显行为外,也包括内隐性的心理过程,因此认知、观念、情绪等也在考虑之内。 认知行为主义者,如贝克、艾里斯等,则将行为视为内隐性的心理过程,强调信息加工、认知评价、问题解决等复杂历程;对于外显可观察和测量的行为,反而不太重视。 总之,行为在心理学中的含义广泛,它既包含了外显的行为变化,也包含了内隐的心理过程。不过,就目前的行为矫正的应用而言,外显行为变化是主要的方面,内隐心理过程则处于次要的地位。 二、 行为改变 心理学的研究表明,个体行为在本质上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因身心发展和客观环境影响在随时改变。影响行为改变主要有遗传、环境、成熟和学习四方面的因素。遗传与成熟可以说是决定个体行为改变的先天因素,而环境和学习则是影响个体行为改变的后天因素。遗传和成熟决定了个体行为发展的可能性,但只有环境和学习才能将这种可能性变为现实性,才是影响行为发展的真正决定力量。从这一意义上说,行为是在环境中学习而成的,行为是可能改变的。因此,科学的教育和良好的环境,对孤独症儿童的行为是具有重要意义的。 三、 行为的特征 2 米尔腾伯格尔(Miltenberger)认为行为具有6 个方面的特征: 1、行为就是人们说的和做的 对于人们说的和做的,我们常常可以进行观察。如可以对说的内容及伴随的肢体动作进行描述。 2、行为具有测量尺度 对于表现出来的行为,可以从不同的维度进行测量。主要有三个维度,一是行为在某段时间内发生的次数;二是行为发生一次所持续的时间长短;三是行为发生时的强度。行为发生的次数、持续的时间和强度是我们观察和测量行为时常常使用的维度。 3、行为可以被他人或自己所观察、描述和记录 个体的外部动作,别人是很容易进行观察、描述和记录的,但对于个体内心的心理过程,只有行为人自己才能体察到,若行为人将所发生的内在心理过程进行报告,那么不仅行为人自己可以进行描述和记录,别人也可以进行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