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桌面
添加小米粒文库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小组合作学习案例分析

小组合作学习案例分析_第1页
1/7
小组合作学习案例分析_第2页
2/7
小组合作学习案例分析_第3页
3/7
小组合作学习案例分析 合作学习是目前世界上许多国家都普遍采用的一种富有创意和实效的教学理论与策略体系,我国是在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开始出现合作学习的研究与实验,并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中专门提及合作学习,指出:“鼓励合作学习,促进学生之间的相互交流、共同发展,促进师生教学相长。”由此可见国家决策部门对合作学习的重视。近年来,我国一些地方学校改革课堂教学,也对小组合作学习进行了应用与研究。国内外的研究和实践,都验证了小组合作学习作为课堂教学常规组织形式在提高学习效果方面的有效性。我结合新课程实施过程中的亲身体验,从多个实施方面对小组合作的案例进行分析 案例一: 在一次课堂教学中提出这样一个问题:“如何评价李世民?请同学们讨论一下”。课堂上学生组成小组形式进行讨论,热闹非凡,但细细观察时我发现,每个组中会有一、两个学生主导着讨论,频频发表自己的意见;其他学生要么在听,要么根本就不参与进去,而是自己看书,自觉不自觉地成了陪衬。讨论停止后,老师提出“那位同学起来发表一下见解?”起来回答问题的也是学习能力强、表现欲望较强的某几个学生,当学生没有回答全面时,教师为了节约时间,直接将答案说出,整个班级大部分学生并没有完全参与进去。 分析: 这是一种所谓的“包场”现象,即在合作学习中,全员参与性不够,往往让小组优秀者包揽全场,代替其他成员的意见。而成绩不好、腼腆拘谨、性格内向的学生成了“看客”。他们常常得不到独立思考的机会,而直接从参与活跃的学生中获得信息。这样就挫伤了整个小组的学习积极性,使参与流于形式,不能真正发挥每个学生的主体作用,导致学习成绩两极分化严重,这与小组合作学习的初衷是相违背的。造成此种情况的主要原因是教师只关心小组学习结果,不关注学习过程和个体的学习情况。 造成这种现象的还有一种原因就是活动小组的划分不合理。学习小组的编排太随意,一般是按照座位随意组成,没有充分考虑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补性,往往会出现单纯的“优秀生组”或“学困生组”;分工不明确,使部分学生滋长依赖心理,产生“反正小组中有人去想,有人带好材料”影响合作学习的质量。分组是否合理,直接影响着生生互动的效果。 建议: 教师要更新观念。开展合作学习是为了追赶教育潮流,应付公开课的需要,还是因为课程标准的规定,现实社会的要求?如果一个教师缺乏对合作学习精神实质的把握以...

1、当您付费下载文档后,您只拥有了使用权限,并不意味着购买了版权,文档只能用于自身使用,不得用于其他商业用途(如 [转卖]进行直接盈利或[编辑后售卖]进行间接盈利)。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
3、如文档内容存在违规,或者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等,请点击“违规举报”。

碎片内容

小组合作学习案例分析

确认删除?
VIP
微信客服
  • 扫码咨询
会员Q群
  • 会员专属群点击这里加入QQ群
客服邮箱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