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经典教育之《弟子规》 《弟子规》原名《训蒙文》,原作者李毓秀(公元1662 年至1722 年)是清朝康熙年间的秀才。以《论语》“学而篇” 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为中心。分为五个部分,具体列述弟子在家、出外、待人、接物与学习上应该恪守的守则规范。后来清朝贾存仁修订改编《训蒙文》,并改名《弟子规》,是启蒙养正,教育子弟敦伦尽份防邪存诚,养成忠厚家风、教育孺子的最佳读物。 祖宗虽远,祭祀不可不诚。子孙虽愚,经书不可不读。废经废伦,治安败坏根由。贪瞋痴慢,人心堕落原因,欲致天下太平,须从根本着手。图挽犯罪狂澜,唯有明伦教孝。误根本为枝末,认枝末为根本。为求解决问 题 ,反 倒 制 造 问 题 。君 子唯有务 本,本务 邦 国 自 宁 。 几 百 年来,我 们 中华 民 族 的祖先 ,一 直 坚 信这 样 一 个简 单 的道 理 : 小 孩 子在他 年少时 (0~ 13 岁 ),记 忆 力非 常 好 ,应该把 前 辈 的人生 经验 、生 活 智 慧 记 忆 下来,牢 牢 地 背 记 ,并烂 熟 于 心中。尽管 此 时 他 还 不理 解其 深 刻 含 义 ,但 是先 记 住 ,好 比 牛 先 把 草 吃 下去 ,有时机 再 反 刍 一 样 ,孩 子随 着年龄 的增 长 ,理 解能 力也 在成长 ,到 了 一 定 年龄 自 然 酝 酿 发 酵 ,必然 有更 深 的理 解和 领 悟 。如 果 在孩 子在记 忆 、记 忆 力强 的时 候 ,不给 他 一 些 经典 的东 西 储 存到 脑 子里 ,没 有“厚积 ” ,怎 么 能 “薄 发 ” 呢 ?怎 么 能 融 会 贯 通 、触 类 旁 通 呢 ? 前 言 第 一 讲 家庭 教育是一 切 教育的根本 第 二 讲 孝亲与事 亲 第 三 讲 礼 节 在生 活 中的活 用 第 四 讲 建 立 良 好 的优 质 生 活 第 五讲 立 身 处 世 的良 箴 第 六 讲 修身 养德 提 升 自 己 第 七 讲 培 养爱心 利 人利 己 第 八 讲 谦 逊 好 学 新 近 仁者 第 九 讲 学习重 在力行 第 十 讲 改造 命 运 从我 心做 起 【 弟子规】 这 三 个字 ,我 们 可以很 清楚 的明了 ,‘弟子’所 指 的就 是学生 ,也 就 是父 母 的子弟; 再 广 泛来讲 ,弟子可以说 是每 一 个人。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