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多元化经营战略20 世纪 60 年代以来,多元化经营作为一种战略选择,为很多国际大型企业成功应用,带动了企业的高速发展,如美国通用电气、摩托罗拉,日本夏普、东芝,德国西门子,韩国三星都是多元化的典范。据统计,1990 年全美最大的 500 家公司中从事多元化经营的占 94%,而日本经济企划厅的调查表明,日本制造业中有 74.7%的企业、商业服务业中有 58.7%的企业实行多元化经营,英国 100 家最大的企事业中从事单一部门生产的仅占 1%。上世纪 80 年代以来,我国相当一部分企业实行了多元化发展战略,很多企业获得了成功,但随着我国改革开放步伐的增大和我国带入经济世界化水准的加深,多元化经营中的一些问题就逐渐暴露出来,很多企业在多元化的道路上付出了巨大的代价。一、多元化经营战略及其动因多元化经营又称多角化经营、多样化经营,它作为企业的一种战略,最早由美国经济学家安索夫(H.L.Ansoff)提出。多元化经营战略的实施表现在一个企业同时生产或提供两种或两种以上的产品和服务。另一位美国经济学家戈特(Gort,1962)提出,“多元化经营是个别企业供给市场产品和劳务的增多”。所以,多元化经营可定义为企业向市场提供本质和用作不同的多种类型的产品和服务。多元化经营的类型一般可分为三种:第一种是以资产组合理论为基础的不相关多元化,主要盛行于 20 世纪 60 年代和 70 年代,目的多是为了分散风险。第二种是 20 世纪 80 年代的为获取协同效应的相关多元化。巴泽尔和盖尔(1987)认为,“作为组合中的一个企业比作为一个单独动作的企业所能取得的更高的赢利水平就是所谓的协同效应”。相关多元化的协同效应主要来自有形资产、无形资产的共享,以及知识、技能的转移和扩散等方面。第三种是 90 年代之后的建立在核心竞争力基础上的相关多元化,并逐渐成为多元化经营的主流。综合看来,企业实行多元化经营的动因主要有以下几方面。1、获取范围经济。在企业内部,某些资源是能够共享的,或者是半公共品。所谓“可共亨的”,是指一种资源在用来生产一种产品时,还有剩余的水平可用于生产另一种产品;“半公共品”,是指一种资源在用来生产一种产品时,并不减少它可用于生产另一种产品的数量范围经济即是当生产不同种产品的资源是可共享的,或者是半公共品时,企业实行多元化,联合生产不同产品的成本小于分别生产每种产品的成本之和。从数学上表达,如果 C 代表成本函数,A、B 代表两种产品,则范围经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