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却塔原理-----A.简介:冷却塔为一利用水作为循环冷却剂,从一系统中吸收热量排放至大气中,以降低水温的装置;其冷却系借着水的蒸发过程来完成,并使冷却水可以继续的循环使用,从经济效益看,无形中减少了成本的浪费。B.蒸发冷却原理:冷却塔冷却方法,系将热水喷洒至散热材表面与通过之移动空气相接触,此际,热水与冷空气之间即产生显热之热交换作用,同时部份的热水被蒸发,亦即蒸发水汽中其蒸发潜热被排放至空气中,最后经冷却后的水落入水槽内,利用帮浦将其传送至热交换热器中,再予吸收热量。C.冷却塔运转概念:所谓湿空气测定法--泛指测定大气状况有关之一门科学,特别是指空气中所含水份之测定;在冷却塔内由于水份中损失之大部份热量,系直接与大空气接触后而被吸收,因此,特地介绍有关知识于后:根据热力学定律,热水经过冷却塔时,放出之热量相等于空气由入口至出口时所吸收之热量。L×(t2-t1)=G×(h2-h1)L:循环水量LPM(GPM)t2:热水温度℃(℉)t1:冷水温度℃(℉)G:风量kg/min(1b/min)h2:出风口空气热焓kcal/kgofdryair(BTU/lbofdryair)h1:入风口空气热焓kcal/kgofdryair(BTU/lbofdryair)L/G:水/空气比e:空气热焓差kcal/kgofdryair(BTU/lbofdryair)R:水温度差℃(℉)其质量之传递可以下列公式表示之:G×eg=ka(EI-eg)dv.........................................................(1)eg:空气总质量之热焓k:冷却塔单位面积之热惯流率系数a:常数El:在一定水温时之饱和空气热焓kcal/kg(BTU/Ib)上式(1)称为"冷却特性质",下图(1)为冷却塔冷却过程曲线图,上端之曲线为水的运转线,起始热水温度A点至冷水温度B点为止;下端汁斜线C-D为空气运转线,C点位置在相当于入风口湿球温度之热含处,水与空气比(L/G)等于空气运转线C-D之斜率,D点表示出风口空气温度,斜率C-D之投影长度为冷却温度差,F点表示出风口空气之湿球温度。积分值为冷却过程中产生之热传递单位数,其值等于图(1)中之ABCD四点构成面积,此值等于冷却塔之特性值,其值随水与空气之比率而变化。kav/L=(L/G)"xCkav/L:冷却塔特性质L/G:水/空气比C:常数n:一0.6-----冷却塔配管方式-----A.一般注意事项按装方向及置放要领1.只要注意容易配管即可。2.置放时应平放,不能倾斜,以免散水不均而影响冷却效果。如附图下3.基础螺丝应拴紧。配管1.循环水出入水管支配管,向下为佳,避免图高支配管,且不能有高于下方水槽支配管,如附图下。2.配管之大小应照塔底之接管尺寸装接。否则过小影响效果,过大则浪费材料。3.循环水泵应低装于正常操作中,下部水槽水位以下,如附图下。4.冷却塔两台以上并用,而只使用一台水泵时,水槽须另配装一连通管,使两并用之冷却塔之水位同高,如附图下。5.4英吋(10公分)以上之循环水出入口接管处宜用防振软管(高压橡胶管等),以防止塔身因管路之震动所引起之震动,又可避免因配管不正而使水槽破裂之损失B.特殊配管要领冷却塔配管依其位置高低,分成下列几种方式:1.冷却塔位置高于热交换器(或凝缩器)一常用配管方式。注意事项a.冷却塔之出水管位置必须高于循环水吸口处。b.冷却塔之入口水管处必须加一控制阀用以调整流量。c.为了防止循环水停止时产生逆流现象,必须加一逆阻阀。2.冷却塔与主机同一高度,但水槽水位高于热交换器。注意事项a.参照第一种状况施工。b.循环水开始启动,因管道上未满水,故需先补给水量尤其横向配管过长:为了防止水盘缺水,应随时观察水盘内之水量以便操作水。3.冷却塔位置低于热交换器(或凝缩器)一一须加设一补给水槽。注意事项a.冷却塔之水管处须装一控制阀用以调整水量。b.由于循环水泵停止时,管道之水会流入冷却塔水槽产生溢流现象,故循环水泵再起动时必须重新补给水量。补给水槽容量必须大于所需亦出水量。c.为减少补给水之消耗,因此在循环水泵出口处必须加一逆阻阀。4.冷却塔用于高温条件─温度超过46℃4-1使用2台循环水泵,另一混合水池注意事项a.冷却塔配管参照标准方式施工。b.P1和P2两者之间回流量必须适当调整。4-2使用1台循环水泵,无混合水池5.为应付将来增设需要,选用较大型之冷却塔。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