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力的分解教材分析在学此节内容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力的概念、力的表示及分类、力学中的三种力、力的合成。力的分解是等效思想的具体应用,等效思想是物理学重要的思想方法之一,学习力的合成时学生已有所了解,本节教学要注意让学生进一步了解和运用等效思想。矢量是完全不同于标量的一类物理量,它的运算遵循平行四边形定则。通过力的合成与分解掌握力的平行四边形定则,为位移、速度、加速度、电场强度、磁感应强度等矢量的学习、为牛顿定律乃至整个高中物理的学习奠定了基础。应用数学知识解决物理问题的能力是高中物理要求的基本能力之一,本节内容要求学生要会运用平行四边形、直角三角形、菱形等数学知识计算分力的大小,因此教学中要有意识的培养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综上所述,本节内容是本章的重点也是难点,也是整个高中物理的基础之一。本节课以生活中的常见现象和实验为基础,通过探究、分析、建立分力、力的分解概念。从等效的角度根据实验结论,通过分析、比较,各次的分力的作用效果,归纳总结得出力的分解遵循平行四边形定则。通过简单实际问题的分析、讨论,归纳出按实际效果分解一个力的思路。本节课要突出的重点是:分力、力的分解的概念和利用平行四边形定则进行力的分解以及三角形法与平行四边形法的一致性。方法是:以生活中的常见现象入手,通过演示实验、学生分组实验,结合学生的亲身感受,从等效性的角度,通过分析、推理,建立分力和力的分解的概念,进而通过DIS学生分组实验得出力的分解同样遵循平行四边形定则。本节课要突破的难点是:按实际作用效果分解力。方法是:结合简单实例,并通过演示实验把抽象的问题转化为直观形象的问题,根据具体情况,分析力作用的实际效果,按实际效果的方向分解力,然后从简单问题中归纳出规律,并推广到一般情况。最终推广到正交分解。本节课强调学生的主动参与,重视概念、规律的形成过程以及伴随这一过程的科学方法的教育,重视学生合作意识和合作能力的培养。学情分析学生通过前几节的学习已经对力的基本概念和表示方法、力学中常见的三种力、合力与分力的等效替代关系有了一定的认识,形成了一定的认知结构,并通过力的合成方法认识了力的平行四边形定则,初步学会了应用几何知识解决力学问题,为本节课的学习奠定了基础。根据维果茨基的最邻近发展区理论,学生原有知识越多就可能学得越多,新学知识与原有知识之间的差异就是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为了让学生高效地掌握新授知识必须在新授知识与原有知识之间架设好桥梁。对原有陈述性知识采取回忆、再现的方式,以利于学生回顾旧知识、掌握新授知识,为学生建立新授知识与原有知识的联结、对新授知识的加工和组织奠定基础。对力的作用效果的认识采用体验、实验的策略,让学生动手实验,直接观察获得直接经验和直观感受,对作图及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等程序性知识采用教师指导、学生动手、师生对话共同总结归纳的策略,让学生达成学习目标。设计思路首先通过若干实例和演示实验得出分力和力的分解的概念,其中始终以等效替代为核心展开。在此基础上根据平行四边形一条对角线可以对应无数多个不同的平行四边形,推广到正交分解。利用逻辑推理思维得出分解是合成的逆运算,三角形法则与平行四边形法则的一致性。将力的平行四边形法则结合第一章留下的伏笔(位移的合成)推广到任意矢量同时得出矢量的基本概念及其与标量的本质区别。进而结合“说一说”推广到矢量减法。并且在此强调在力的合成中合力是虚拟力,而在力的分解中,分力则是虚拟力,为后面的受力分析做好准备。考虑到学生的认知基础及本节内容的重要性和认知难度,在本节课的设计时注意以下几个方面:(1)设置真实问题情境建构主义理论认为:学习者要想完成知识的意义建构,达到对所学知识所反映的事物性质规律及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的深刻理解,最好的办法就是让学习者到现实世界的真实环境中去感受和体验,获得直接经验而不是只聆听教师的讲解。本课笔者创设了单手拉车的真实情境,让学生产生强烈的探究欲望,主动地提出问题──为什么一人二人都拉不动的车,老师能够用单手拉动呢?秘密在哪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