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四孝 中的病人、家庭与医生【本文以元人郭居敬《全相二十四孝诗选》等“二十四孝”文献中的涉医内容为对象,运用医学社会学概念框架,探讨其中病人、家庭和医生共同卷入的患病相关行为特征以及对中国人就医行为和医疗模式的影响。分析表明,建立在现代医学基础上的西方概念框架对于研究中国人的传统患病相关行为可能并不完全适用。相反,种种在上述框架下被视为典型“问题行为”的做法,在中国社会文化背景下被认为是正当而且合适的,反映出中国传统就医模式和医疗观念的强大影响。以个人主义为基础的、现代意义上的医患关系,在传统中国社会并不存在。对于普通中国人来说,认为病人应“自我负责”的想法在传统上似乎并无普遍认知基础。这种以病痛为前提发展的依赖性亲密关系是高度躯体化取向的。这一取向下的“病人—家庭”一体化倾向是中国人传统就医行为的突出特点。】“”涉医内容在 二十四孝 故事里占有相当大的比重(因各系统内容而异,大致在四分之一左右)。但是,当父母身份与病人身份重叠,后者如何影响前者及子女的行为,这一点尚未引起研究者充分注“意。本文从以下角度探索:这些故事在用 反”“”常 与 超常 之间的张力凸显子女德行的同时,是否——也无意揭示了某些隐藏的病痛密码关于病人和对待病人的做法,什么样的期待才是对中国人而“”言 正常 的?这种期待怎样定义与病人(及与病人互动的其他人)身份相适应的规范和价值观念?道德的力量在中国病人及家庭的行为上如何起作用?——二十四孝故事之一卧冰求鲤一、历史和版本“”孝 是儒家的核心范畴。在儒家对孝的讨论中,有一种情况受到特别重视,即在父母患病时,“”子女的何种反应符合 孝 的要求。早期儒家“”对 孝 的最广为人知的论述之一,是围绕在父母患病这个特定情境下子女被期望展示的表现的描述性“”定义。在《论语》围绕 孝 的一次问答里,孔子“”“”把 孝 定义为 父母唯其疾之忧 。《论语·为“”政》:孟武伯问孝。子曰: 父母唯其疾之忧。历史上对这一句的理解不同,主要是对句中“”的 其 是指父母还是指子女存在意见分歧,“”但 疾 作为一个典范情境是确切无疑的。本文采用比较通行的一种解释,即(子女)因父母的病痛“”“”而 忧 。《孝经》对什么是 孝 给出了一个更周详的定义,延续了《论语》的描述性定义,并把典范情境的数量扩充到了五个。《孝经·纪孝行章》:“子曰: 孝子之事亲也,居则致其敬,养则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