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1 页治疗阿兹海默病的药物 摘要:阿尔兹海默病( AD)是一种进行性发展的神经系统退行性疾病。目前,AD 的发病机制并未完全阐明,临床上亦无有效的治疗药物。近年来,针对 AD 发生发展的神经病理机制提出了多种学说,如胆碱能系统功能障碍学说 β 淀粉样蛋白沉淀学说、tau 蛋白过度磷酸化学说等。本文综述了基于上述 3 种学说靶向治疗AD 的研究新进展。关键词:阿尔兹海默病 ; 乙酰胆碱酯酶; β 淀粉样蛋白; tau 蛋白1、绪论 阿尔茨海默病(AD)是老年期痴呆的主要类型,是老年认知衰退的主要病因,是严重影响老年人生活质量的常见的神经系统变性疾病。根据我国多个流行病学调查结果,AD 在 65 岁以上人群的患病率约为 5%,其发病率一般随增龄而增加。临床上出现原因不明的缓慢进展的痴呆并不能就此作出肯定的 AD 诊断,AD具有典型的组织病理学特征:神经纤维缠结、神经炎斑和空泡颗粒的退行性变化.AD 的临床诊断有多个标准,如 DSM-Ⅳ、ICD-10 和 NINCDS-ADRDA(美国神经病学、语言障碍和卒中-老年性痴呆和相关疾病学会)Mckhann 等编制的研究用诊断标准。临床确诊的 AD 包括记忆、言语、注意、执行、计算、空间知觉和运动技能等认知功能中二个或二个以上受损,日常生活功能或行为方式有缺损,无意识障碍。2、胆碱酯酶靶向治疗 脑内胆碱能神经元主要分布于海马、杏仁核、边缘系统的梨状区、纹状体、前脑基底核、脑干网状结构上行激动系统的各个环节。乙酰胆碱是参与学习记忆的主要神经递质之一 ,胆碱能神经元在维持皮质活动、脑血流量、认知功能、学习记忆相关的活动及大脑皮层的发育过程中起着重要的调节作用。前脑胆碱能神经元的缺失是 AD 患者广知的病理学特征;AD 患者胆碱能系统功能异常包括:乙酰胆碱转移酶活性降低、胆碱摄取降低、乙酰胆碱合成减少及胆碱能受体水平改变。胆碱能受体分为两大类:毒蕈碱与烟碱型胆碱能受体。胆碱能受体在 大部分海马抑制性神经元的突触前及突触后均有表达 ,因此突触间隙乙酰胆碱水平的升高具有双向调节作用。 阿兹海默病引起获得性、持续性智能障碍。在无意识障碍的情况下,有记忆和认识功能障碍,伴有言语、视空间技能、情感或人格改变,并影响其社会活动。由于没有有效的治疗药物和手段,老年性痴呆逐日加重,最终因躯体合并症而危及生命。起病隐匿,早期症状是近记忆力减退,人格改变,智能有所下降,空间定向不良,常有走丢、不识归途、或主动性减少,情感不稳,但日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