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收集整理仅供参考学习第 17 课改革开放的新时代教学目标:课标:未作要求。本课目标:掌握改革开放的背景、内容及战略目标;理解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和十一届三中全会的意义。全面掌握经济体制改革、政治体制的改革内容和实质;分析比较小康社会和小康水平的区别。教学重点、难点: 改革的背景、内容和影响。教学准备: 多媒体、插图、文字资料教学方法: 归纳法、讲述法、讨论法教学过程:导入新课 :歌曲《春天的故事》中1979 年的春天是怎样到来的?1978 年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提出了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迎来了经济发展的春天。由此导入新课。讲授新课 :一、改革的背景:1、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原因:文革结束,但是“左”的思想没有根本纠正,某些领导人提出“两个凡是”的方针。意义:大讨论打破了长期以来的个人崇拜和教条主义束缚,解放了人们的思想,作为一次思想解放运动,为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奠定了思想基础。2、十一届三中全会:内容:高度评价大讨论,确立实事求是的思想方针,停止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口号,做出工作重心转移、实行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意义: 结束了文革后两年徘徊的局面,确立了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 标志着我国进入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成为党的历史上一次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被称为是“社会主义时期的遵义会议”。二、经济体制改革:设问:什么是经济体制改革?为什么要进行改革?答:前提是坚持社会主义制度;实质是改革生产关系中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环节,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中国的改革率先从农村突破。1、农村改革:(1)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1978 年开始。实质是在坚持土地集体所有制的基础上,改革土地经营制度,使农户成为经营的主体,形成统一与分散经营相结合的双轨经营体制,来调动农民的积极性。(2)调整产业结构,发展乡镇企业: 1984 年以后。意义:乡镇企业迅速发展, 农村改革向专业化、 商品化和社会化方向发展,实行合同订购制与市场收购制,改变了国家与农民的关系,调动了广大农民的个人收集整理仅供参考学习积极性。(3)农村税费改革: 2000 年开始。目的:深化改革,理顺国家、集体、农民之间的分配关系。内容:三个取消、一个逐步取消、两个调整、一项改革意义:农民的负担逐渐减轻,农业经济发展,社会稳定。举例:甘肃泾川一农民种了6 亩地,一年一季粮食,亩产约为500 斤,共计 250 元左右,扣除种植、农药、化肥等剩余190 元,节余 60 元,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