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收集整理仅供参考学习张爱玲后又一人”王安忆:有点身不由己《金锁记》是作家王安忆的第一个剧本,但并不是王安忆第一次同张爱玲扯上关系。2004年,同样是由她操刀的这个剧本,便被电视剧 《围城》的导演黄蜀芹搬上过上海的戏剧舞台。时隔 7 年后,这出戏由导演许鞍华再次制作,从香港北上,一路演到北京。有趣的是,这也是许鞍华第一次导演舞台剧,而许鞍华同样也和张爱玲有着紧密的联系——她导演过电影《半生缘》、《倾城之恋》 ,并被称为“最忠于原著的导演”。自从小说《长恨歌》成为王安忆最广为人知的作品以后,她就被频繁地称为“海派”作家,被称为“张爱玲后又一人”。而此番话剧《金锁记》的大规模上演,似乎更验证了这两位不同时代的上海女作家之间难以磨灭的关联。对此,王安忆并不否认,虽然她更喜欢人们知道她和张爱玲的区别。“只要你看过我的作品,就知道我和张爱玲有本质不同。”上海总被人们认为是 “张爱玲的城市” ,王安忆却说,她更希望上海是知识分子的城市,是鲁迅、巴金的城市。比起张爱玲,王安忆更钦佩鲁迅。除了“海派”外,评论界对王安忆还有一个说法:风格多变。她的作品往往透露出不同的时代和地域背景,如《小鲍庄》来自她16 岁下乡插队时的安徽农村,以文革时期为背景如《启蒙时代》 ,以上海为背景如《长恨歌》,以明代为背景如《天香》,似乎每一部作品都指向一个不同的方向。但在不同的时代背景之中,却有一点永恒不变——写实。王安忆是坚定的写实派,她喜欢写日常生活。她是推理小说迷,她喜欢侦探小说家阿加莎· 克里斯蒂,其中一条理由便是“阿加莎最生活,谋杀的理由也罢,发生的场景也罢,都是常理,都是日常生活。”对此,王安忆自己有总结:“我尊重日常生活。 ”对日常生活和普通人的重点叙述或许部分来自于母亲茹志鹃。茹志鹃也是当代文坛一名重要的女作家,代表作《百合花》曾被茅盾极力赞美。而在茹志鹃的笔下,“高大全”的英雄人物十分少有, 尖锐的矛盾冲突也不多见,更多的是普通人的性格和生活,普通人和时代的关系。母亲并不希望女儿也成为作家,但王安忆还是坚定地走上了这条道路,并立志要比母亲做得更好。在写小说的道路上,她当然是成功的。《小鲍庄》获得全国优秀中篇小说奖,而广为人知的《长恨歌》更是获得了包括茅盾文学奖在内的诸多奖项。除了《金锁记》外,王安忆还曾经将哈代的中篇小说《挤奶女的罗曼史》改编为话剧剧本《发廊童话》 ,但她的第一身份无疑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