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收集整理仅供参考学习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是人类生存与发展的最基本关系之一,是自然界内在关系的最高体现。 从某种意义上说, 人类文明的演进过程就是人类对自然的不断改造和对自然界变化不断适应的过程。当前,中国社会已进入改革发展的关键时期,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思想观念深刻变化。与此同时, 各种与生态环境有关的社会矛盾逐渐突出:物质经济日益丰富, 但人与自然的关系并不协调; 人们的闲暇时间越来越多, 但多种欲望的诉求又往往造成人与自然关系的紧张。 因此,在对待人与自然问题上, 应采取更为理性的态度,客观认识休闲对生态环境具有的重要影响,树立生态休闲方式, 这对于实现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具有重要意义。一何谓休闲?从构形上看“,休闲 ”二字中的 “休 ”即倚木而息,强调当下摆脱体力劳动的自由,体现了 “人”与“自然 ”的和谐 “。闲 ”本意是 “放着不用 ”,引申为娴静、安宁,淡定神闲。《现代汉语词典》把 “休闲”解释为 “:(可耕地)闲着,一季或不种作物”,《辞海》中则把 “休闲 ”解释为: “农田在一定时间内不种作物,借以休养地力的措施”。如果将 “休闲”的主体 “农田 ”改换为具有人类学意义的实体,并结合“休”字的本义,那便可以相应地赋予休闲这样的涵义:人在一定时间内保持平和、 放松,不安排工作,借以休养人力,达致人与自然、人与自身和谐的措施,从而表达了人类生存过程中劳作与休憩的辩证关系,又喻示着物质生命活动之外的精神生命活动,使人与自然浑为一体。随着中国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 一个普遍有闲的社会正向我们走来,休闲作为一种社会现象正在改变着中国人的生活方式和理念。中国自1995 年起开始实行5 天工作制,年9 月实施了 “三个长假日 ”,2007 年 11 月又对国家法定节假日做出了调整。 在这个方案安排中, 国家法定节假日的总天数不仅有所增加,清明节、端午节、 中秋节等民族传统节日还被定为国家法定节假日。国家法定节假日的增多,休闲在生活中的比重日益增大,休闲活动的内容和方式的更加丰富,使休闲的重要性得以凸显。实际上,休闲在人类社会进步的历史中始终扮演着重要角色。早在古希腊时期就产生了休闲思想和休闲文化, 并对其后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曾把它定义为 “不需要考虑生存问题的心无羁绊的状态”。美国学者约翰 ·凯利则把休闲理解为一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