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氧化铝生产过程中碱烧伤事故分析一、碱液特性及拜尔法物料含碱浓度氢氧化钠 (NaOH,俗名火碱、烧碱、苛性钠。在香港称为哥士的) 常温下是一种白色晶体,具有强腐蚀性。易溶于水,其水溶液呈强碱性,能使酚酞变红。氢氧化钠是一种极常用的碱,它的溶液可以用作洗涤液。化学表现:无色透明的钠碱液体,是强碱之一,易在水中溶解,能与许多有机、无机化合物起化学反应,腐蚀性很强。主要危险性:对消化系统造成严重的和永久的损伤,粘膜糜烂、出血、休克。吸入刺激呼吸道,腐蚀鼻中隔皮肤危险。可引起灼伤直至严重溃疡的症状。眼睛危险。可引起烧伤甚至损害角膜或结膜。根据《氧化铝生产工艺技术规程》,氧化铝生产流程中含碱主要指标2.3.2 液体隔膜碱应符合下列标准:NaOH含量≥ 42%;NaCl含量≤ 2.0%。2.3.3 液体离子交换膜碱应符合下列标准: NaOH含量≥ 48%;NaCl含量≤ 0.04%。5.1.2 循环母液 Nk235~250g/l 由此可见,氧化铝生产过程中需要大量的烧碱与铝土矿矿石中的氧化铝进行2反应,含碱物料充斥于全部生产流程中,且温度在80℃以上。在员工生产运行巡检、操作中,含碱物料一旦进入皮肤、 呼吸道和消化道, 将对人体健康造成伤害,引发工伤事故。二、碱烧伤事故案例根据某新建氧化铝厂3 年间发生的碱烧伤事故及碱烧伤未遂事故,分为 4 类。一类为放料过程中发生的碱烧伤事故,此类事故发生率最高 ; 二类为处理冒料事故时发生碱烧伤 ; 三类为设备突然损坏造成碱烧伤。四类是检修过程中发生碱烧伤事故。1、放料过程中发生的碱烧伤事故(1)2006 年某月某日凌晨1 点 10 分,某检修维护人员用化清泵清理堵料的2#晶种管,通知岗位操作人员杨某确认放料阀门。杨某在没有戴安全帽和防护面屏的情况下,确认了放料阀门并在放料管旁察看放料情况。在敲打堵料的放料管时,料浆突然从放料管内喷出,冲进地沟后反弹,站在一旁的杨某躲闪不及,被含有高浓度氢氧化钠的料浆灼伤面部。其他人员及杨某数分钟后找到硼酸水冲洗,后被送往医院,住院约2 个月,眼部留有疤痕,经劳动部门诊断为10 级工伤。(2)2009 年某月某日凌晨1:30 分左右,操作工孟某单独替取样工取强滤液样时,打开 1#焙烧炉强滤液泵西侧放料阀,料浆突然从放料管焊缝中喷出,溅至孟某面部及双眼,孟某立即摸索着寻找真空泵房内应急水源,当班其他人员看到后立即用 1%的硼酸水和大量清水对其受伤部位进行冲洗,并送往医院进行治疗,医生诊断为面部和双眼眼角膜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