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念改革开放40 周年有感(精选十则)(篇一)第一次知道“改革开放”这几个字,是在儿时小学校园的墙壁上认识的,但真正懂得其中含义的却是在以后的几十年生活切身体会到的翻天覆地变化。我出生在农村一个偏远的乡村,童年的记忆里:交通基本靠走、耕地基本靠牛、照明基本靠油、通讯基本靠吼;一年到头吃的都是玉米面馒头,穿的也就冬夏两件衣服。所以,我和妹妹最高兴和盼望的就是过年,因为只有那几天, 家里才能吃上几顿肉, 自己才能有新衣服穿。晚上的夜生活基本没有,一吃完晚饭, 大人们喂喂猪和牛就上炕了,小孩子则在昏暗的煤油灯下写作业,等到第二天早上起来两个鼻孔保准都是黑灰。后来, 村里沿公路栽了很多电线杆,听说是要通电了。父亲把打渔积攒下来的几十块钱拿取来买了个电表和几个灯泡,记得家里亮灯的那一晚上,我是盯着灯泡睡着的。从此,我再也不要用针挑灯芯了。更让我兴奋的是, 晚上不再死抱住住那台收音机听单田芳说的评书和常香玉唱的豫剧选段了。 因为,有一家在镇上打铁的人家买了台黑白电视机,没有作业的时候,基本上是晚饭都没吃完就跑过去占一个位置,这样自己才能够看到最清晰的剧情,也才能够在第二天在小伙伴面前胡吹一番。由于经受不住从广东打工回来人的游说,父亲在我刚上初中就出去打工了,那时候对打工没什么概念, 直至过年父亲从南方回来。每次,他总会带回来我见都没见过的东西,如海螺做的喇叭、大块的冰糖、色彩绚丽的衣服等等,这些即使在集镇上都很少见到。也就是这个时候我最喜欢和父亲一起睡,不怕他的硬硬胡子茬和如雷的鼾声,因为他会跟我讲很多外边的故事, 高耸入云的大楼、躺着比站着跑的都快的火车、还有蚂蚁般的汽车、拿起来就能说话的电话等等,每次都让我想象很久,也很久的向往。由于受“吃商品粮”的影响,刻苦的努力让我进入初中学习,为此,家里还特地为我配备一辆崭新的凤凰自行车。每次周末骑车走在铺着柏油的公路上,看着身旁不时飞过的车辆,不要 20 分钟就到家了。要知道,在过去,为了去镇上买卖东西,有多少人要肩挑背扛走上1个多小时,雨雪天气泥泞路滑更不用提了。“要想富,先修路” 。通往外界的路通了,我们家种的农产品和在河里捞的鱼都能够到更远的县城卖个好价钱,加上父亲在农闲外出打工挣点钱,慢慢家里有了点积蓄。在初二那年,家里买来了砖头和楼板,盖起了三四间平房,据说是将来给我娶媳妇的,原来的几间茅草房都用作牛圈和猪圈了。外界的不断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