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如何从现代化的角度来看乡村建设?答:现代化是18世纪以来人类文明的一种深刻变化,是现代文明的形成、发展、转型和国际互动的复合过程,是不同国家追赶、达到和保持世界先进水平的国际竞争。经典现代化理论认为现代化是一个从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转变的历史过程,其典型特征包括工业化、城市化、民主化、理性化、市场化、福利化、大众传播和普及义务教育等。后现代化理论认为,上世纪70年代以来,发达国家社会发展方向发生了根本转变,已经从现代化阶段进入后现代化阶段,后现代化的核心目标不是加快经济增长,而是增加人类幸福提高生活质量。从实践层面看,目前全世界有些国家刚开始现代化,有些国家正加速进行现代化,有些国家接近从现代化向后现代化的转折,有些国家如英美已进入后现代化,北欧国家基本是后现代社会。理论与实践表明,不同的历史阶段有不同的现代化模式和现代化理论,现代化路径可以借鉴但不能等同或复制。回顾近一个世纪以来中国人民在乡村建设和发展中的种种艰难探索,深感中国乡村问题在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要地位和乡村建设的艰巨性。我们必须深入认识中国,不断思考国家与民族现代化的走向。那种现代化路线就是“道路通向城市”,“农民变市民”,现代化目标就是“把90%的农民市民化”,“剥夺农村甚至是消灭农村进而建设城市”的现代化方案并不适用于中国。我们处于现代化与后现代化、城市化与逆城市化并存的时代,处在人类与自然环境的矛盾成为主要矛盾的时代,处在全球化及农产品武器化时代。农村和农业是城市和城市人的命根子,农村文明和农业文明无疑具有很高的价值,我们应该科学设定中国现代化的目标和路线,需要在这样宏大的战略目标之下思考中国乡村的建设方向,重新认识中国乡村文明的价值和创新乡村生活方式对于当下中国的意义,而不是在单向度的“所谓现代化”过程中消灭乡村文明和生活方式。现在我们已经明确了,中国不可能有13亿人全盘城市化,甚至是6亿人真正城市化都是极为漫长的历史过程。已有的西方现代化意识形态,用于指导今天的中国现代化进程和乡村建设,只能是误导。我们需要建立我们自己的发展模式和指导实践的前进路线与现代化理论。2、试论乡村社会建设在我国和谐社会建设中的地位。答:构建和谐社会就是要在发展经济的同时,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妥善处理社会中出现的各种矛盾,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和谐社会的六个基本特征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农村和谐社会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基础和内在要求。乡村社会建设涵盖农民、农业、农村三个方面。农业是人类的生存保障和社会发展的基础。农民居住在农村,是农业生产的主体,是农村发展的主导力量。三方面彼此相互依存,不可分割。首先,人类为了满足生存和发展的物质生活需要,必须从事农业生产。现在我国正面临四个不可逆转的状况:人口增长趋势不可逆转;耕地减少趋势不可逆转;人们生活水平日益提高不可逆转;全球化挑战不可逆转。中国人均耕地少,如果粮食严重短缺,必将危及国家的安全与稳定。因此,农业在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具有特殊的战略地位。其次,我国是发展中国家,工业化和城镇化的水平仍然很低,农民和农村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同样具有特殊的战略地位;我国农村人口比重大,农村地域广阔;国家政权的基础是工农联盟,现代化建设的目标是共同富裕,没有农民的富裕就没有全国人民的富裕;中国在国际上的地位应该对世界作出更大的贡献。这三方面决定了我国现代化进程不能以“丢弃农民”和农村衰落为代价,也不能让世界养活中国人。否则,就会与社会主义及其目标背离,动摇国家政权基础,影响社会的稳定和中国在国际上的地位。因此说,“三农”问题是关系到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全局的重大问题。没有农村的稳定就没有全国的稳定,没有农民的小康就没有全国人民的小康,没有农业的现代化就没有整个国民经济的现代化。3、什么是城乡二元社会?它形成的原因是什么?定义:当今中国的社会结构存在两种对立结构,一个是由市民组成的城市社会,另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