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词解释1锻压:借助外力的作用,使金属坯料产生塑性变形,从而获得具有一定形状、尺寸和性能的锻压件。锻压属于体积成型。锻压又称作锻造或冲压。2自由锻:利用冲击力或压力使加热好的金属在上、下抵铁之间产生变形。3胎模锻:在自由锻设备上采用活动模具成型锻件的方法称为胎模锻。4.偏析:钢锭内部化学成分和杂质分布的不均匀性称为偏析。5.夹杂:钢锭内部不溶解于基体金属的非金属化合物,经过加热与冷却热处理仍不能消失,称为非金属夹杂物,通称夹杂。6.缩孔是在冒口区形成的,此区凝固最迟,由于没有钢液补充而造成不可避免缺陷。7.疏松是由于晶间钢液最后凝固收缩造成的晶间空隙和钢液凝固过程中析出气体构成的显微孔隙。8.划痕(划伤):金属在轧制过程中,由于各种意外原因在其表面划出伤痕.9.折叠:轧制时,轧材表面金属被翻入内层并被拉长,折逢内由于有氧化物而不能被焊合,结果形成折叠。10.结疤:浇注时,钢液飞溅而凝固在钢锭表面,在轧制过程中被辗轧成薄膜而附于轧材表面11.粗晶环:铝合金、镁合金挤压棒材,在其横断面的外层环形区域,常出现粗大晶粒.故称为粗晶环。12.加热规范:指金属坯料从装炉开始到加热完整个过程,对炉子温度和坯料温度随时间变化的规定。13.白点:白点是在钢的纵向呈圆形或椭形的银白色斑点,合金钢白点的色泽光亮,碳素钢白点较暗。白点横向呈细小的裂纹。14.网状碳化物:过共析钢、轴承钢、奥氏体不锈钢在锻后冷却时易产生网状碳化物。15.镦粗:使坯料高度减小而横截面积增大的成形工序。镦粗比:坯料镦粗前后的高度之比。16.平砧镦粗:坯料完全在上下平砧间或镦粗平板间进行的压制17.拔长:使坯料横截面减小而长度增加的锻造工序。18.冲孔:在坯料上锻制出透孔或不透孔的工序。扩孔:减小空心坯料壁厚而增加其内外径的锻造工序,用以锻造各种圆环锻件。20.锻造比:锻比大小反映了锻造对锻件组织和力学性能的影响,表示锻件在锻造成形时变形程度,是保证锻件品质的一个重要指标。21.加工余量:锻件表面留有供机械加工的金属层。22.锻造公差:实际锻造生产中,如锻时测量误差.终锻温度的差异,工人技术水平等,锻件实际尺寸不可能达到锻件的公称尺寸,允许有一定的误差,叫做锻造公差。23.锻造余块:为了简化锻件外形,在零件上较小的孔、小台阶等难锻造的的地方需要填满金属,这部分附加的金属叫锻造余块。24.模锻:是将加热好的坯料放在锻模模膛内,在锻压力的作用下迫使坯料变形而获得锻件的一种加工方法。25.开式模锻:是变形金属的流动不完全受模腔限制的一种锻造方式。26.闭式模锻:即无飞边模锻。在变形过程中,金属始终被封闭在型腔内不能排出,迫使金属充满型腔而不形成毛边。27.挤压:是金属在三个方向不同压应力作用下,从模孔中挤出或流入模腔内以获得所需尺寸、形状制品或零件的锻造工艺。28.模锻斜度:为了便于将成形后的锻件从模膛中取出,在锻件上与分模面相垂直的平面或曲面上必须加上一定斜度的余料,这个斜度就称为~。29.冲孔连皮:模锻时不能直接锻出零件上的通孔。所锻成的盲孔内留有一定厚度的金属层,称为~。30.热锻件图:用于模锻设计和加工制造31.冷锻件图:用于最终检验热锻件图设计的。32.温度头:当坯料表面加热到始锻温度时,炉温和坯料表面的温差33.钳口:模锻模膛前面所做的空腔,一般由夹钳口和钳口颈组成34.自由锻:利用冲击力或压力使加热好的金属在上下抵铁之间产生变形。35弯曲:将坯料弯成所规定外形的锻造工序,用以锻造各种弯曲类锻件。36顶镦:指杆件的局部镦粗工艺过程。因为顶镦工艺过程常常在平锻机上完成,有时也称为平锻工艺。问答题1.锻造分类:(1)按加工方式分:自由锻、模锻、特种锻造(2)按变形温度分:热锻——温锻——冷锻2.锻造加工特点:优点:1)、能改善金属的组织,提高金属的机械性能;2)、具有较高生产率。缺点:投资高,现场劳动条件差。3.工艺的主要生产工序:(1)下料(2)加热(3)模锻(4)切边或冲孔(5)热校正或热精压(6)在砂轮上磨毛刺(7)热处理(8)清除氧化皮(9)冷校正和冷精压(10)检查锻件4.锻压技术发展趋势答:(1)锻造技术方面:a.突出发展精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