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爱华《异分母分数加减法》评课稿观看了黄爱华老师执教的《异分母分数加减法》一课,收益匪浅。课上黄老师从纵向沟通了整数的加减法、小数的加减法的计算算理,较自然地引发学生思考“分数加减法是否与整数和小数加减法一样?”这类问题。通过这个问题牵引整节课的进行,编制了一个知识的网络体系。黄老师告诉学生“分数其实是一个大家庭”并用举例说明,“本身就是一个大家庭,虽然长得不一样,但大小却一样并引导学生找出有哪些家庭成员,比如……通过这样一个小环节为后面新课学习做好了铺垫。黄老师还通过线段图让学生明白三段中的一小段就是,……并复习了这些分数的分数单位。接着,引导学生回顾整数、小数的加减法计算的算理,比如计算时要数位对齐,这样做的目的就是为了实现相同计数单位的个数相加减。在此基础上,老师提出一个明确的问题“分数的加减法在算的道理上,和已学过的整数、小数加减法在算的道理上是否是一回事?”引发了学生的思考。学生在小组内讨论交流和探索。老师在巡视中让学生通过举例、画图启发学生思维。在学生汇报过程中,一学生回答“同分母的分数加减是一回事,而异分母分数加减不是一回事。”对此,黄老师没有立刻给出明确的判断。他启发学生画图尝试解决。比如,画图表示,提问“这一段到底表示多少?”“看不出,可怎么办?”“通分实际上解决了什么问题?”学生回答:把异分母变成了同分母,师追问道“把异分母变成了同分母,实际上是明确了什么?”一步步的追问,逐渐启发学生思维,让学生认识到通分实际上是明确和统一了计数单位,也就是找到了一把测量线段有多长的尺子。接着,再让学生回到探索的问题上来,使其逐渐意识到分数加减法其实与整数、小数加减法在算理上是想通的,都是相同计数单位的个数相加减。只不过分数的计数单位总在变化,而小数、整数的计数单位是固定不变的。在课快结束时,黄老师设计的课堂总结比较新颖。他设置了“与隔壁班同学对话”的情境和“擦黑板”的情境。“如果隔壁班同学问你,你今天做什么去了?”“去听课了,你们学到了什么呢?你能给他讲讲你的收获吗?”通过这样一种与其他同学对话的情境进行课堂小结,趣味性更浓。“老师写了一黑板,不舍得擦,怎么办?”学生说用照相机拍下来,黄老师说“把眼睛当成照相机把板书拍下来。拍照得有聚焦才好看,这里聚焦在哪里?”说完,黄老师把不是聚焦点的内容擦掉。“先擦哪里,再擦哪里?”一步步的聚焦,慢慢地回顾,最后留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