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田建设经验交流材料近年来,省市区通过组织实施农业综合开发高标准农田示范工程,有力促进了现代农业发展。一是改善了生产条件。针对项目区“田块不整、沟渠不全,遇旱难灌、遇涝难排”的实际状况,采取了一系列综合治理措施:清沟除杂,畅通水路;改土整地,化零为整;修路建桥,便捷交通;植树造林,保持水土。通过综合整治,项目区基本达到了“渠相连、路通畅、田成方、林成网”的建设标准,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和生态环境有了明显改善。二是强化了科技支撑。通过不断加大农业新品种、新技术的引进、推广力度,引进优质粳稻新品种“扬粳 4227”,推广稻麦标准化施肥、常见病虫害防治和秸秆全量还田等技术,新扩良种种植面积 400 亩;注重与省里下河农科所、大学等高校科研所的合作,重点围绕测土配方施肥、节水灌溉、秸秆还田、病虫害防治、标准化种植等开展农民技术培训,共培训 1250 人次,大大提高了农民科学种田水平。三是带动了农民增收。在增产增收方面,通过提高项目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新增粮食生产能力 18万公斤,亩均增收达 50 元;在降本节支增收方面,通过衬砌渠道等灌溉设施建设,项目区节地、节工、节水、节电明显,按平均每亩 20 元计算,每年可节本 20 万元;在土地流转得益增收方面,通过推进土地依法、自愿、有序流转,实行集约化、规模化经营,提高了土地的产出率,项目区农民每亩可增收 100 多元。根据我区 20xx 年—2020 年农业综合开发高标准农田建设规划,到 2020年,将新建高标准农田 15.7 万亩,累计达 24.89 万亩,占耕地面积比重的 70%以上。为确保实现上述目标,我区将着力把握好以下几个关键环节:一、把握基本原则一是统筹规划、重点开发。科学制定高标准农田建设规划,认真安排实施年度建设内容,注重经济、生态、社会效益相结合。对重点区域和重点项目进行重点投资,做大做强农业主导特色产业和龙头企业。二是多元投入、立体开发。充分发挥国家财政资金的引导作用,积极引导信贷资金、民间资本投入高标准农田建设,注重调动农民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建立健全多元化投入机制。坚持水利措施、农业措施、林业措施、科技措施、管理措施相结合,全面提升建设水平。三是集中连片、规模开发。在规划区内围绕优势产业、重点区域,集中力量。在规划区内围绕优势产业重点区域,集中力量、重点投入、连片开发,确保高标准农田建设一片、成效一片、带动一片、致富一方。二、突出建设重点一是突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