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课题提出的意义著名教育家叶圣陶说:“什么是教育?一句话,就是要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学习习惯是指学生在长期的学习实践过程中逐渐形成的不需要意志努力和监督的自动化行为倾向。培养良好的习惯是素质教育的归宿,良好的学习习惯是学生终生受用不尽的财富,学生一旦养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那他们也就可谓是学会了学习,教师也就做到了“教是为了不教”。小学阶段是学生形成良好学习习惯的关键时期、最佳时期。孔子云:“少年若天性,习惯如自然。”作为老师,我们必须在此阶段下功夫,研究培养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方法,并付诸于行动。学生有了良好的学习习惯,才能提高学习效率,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蒿溪小学地处陕西南部的一个边远山区,这里交通不便,土地贫瘠,资源匮乏,自然环境恶劣,生产条件差,家庭经营收入少。目前还有部分学生住的是土坯房,落后的经济条件迫使这里的农民离家别子,外出务工,导致大量留守孩子成为留守孩子。据统计蒿溪小学现有78名学生中,父母双方或一方在外打工的留守孩子占98%左右。这些孩子的父母外出后,便由其爷爷奶奶等老人照看,老人溺爱孩子,文化层面低下,只能保障孩子的衣食住行问题,在学习方面,他们是力不从心。留守孩子常年得不到父母的关爱与管束,家庭教育缺失,他们感受不到亲情的温暖。导致留守孩子学习习惯极差,这些孩子逃学、旷课、不交作业,没有主动学习的习惯,没有明确的学习计划,在课堂上不专心,学习任务不能按时完成等一些不良的学习习惯。有些留守学生天资聪明,但是没有养成一个好的学习习惯,学习成绩依然不佳。因此培养农村留守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势在必行,是摆在我们农村教师面前的新课题,需要我们去研究,去解决。二、课题研究对象蒿溪小学全部留守学生三、课题研究的目标1、通过本课题的研究,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能够积极主动的去学习,端正学习态度,自觉的课前预习、课中专心听讲、课后及时练习与复习、有计划地安排自己的时间,认真完成课内外作业等良好学习习惯,提高学习效率。2、通过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最终促进我校形成良好的班风、校风、学风,整体提高我校在社会上的声誉。3、让教师通过课题的研究,总结归纳出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的方法,促进教师教育教学观念的转变,促进教育教学质量有较大的提高。4、以活动促发展,通过课题研究打造科研型教师队伍,帮助教师在“同伴互动”和“专业引领”中,获得专业发展和支持,进一步推动学校的教学研究工作走向科学发展、特色发展、可持续发展的科研轨道。四、课题研究的内容(一)留守学生学习习惯现状的调查与归因研究。(二)影响留守学生良好学习习惯形成的主观因素和客观因素。(三)留守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方法研究,包括:1、培养留守学生合理安排时间有计划地学习的习惯;2、培养留守学生认真书写和作业的习惯;3、培养留守学生课前预习课后复习的习惯;4、培养留守学生良好听课的习惯;5、培养留守学生课外阅读和查阅资料的习惯;6、留守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评价方法研究。五、课题研究的基本方法与思路1、文献研究法通过搜集、查阅有关《农村留守学生良好学习习惯养成研究》的书籍、文献。并加以鉴别整理。2、问卷调查法。精心设计教师问卷,学生学习习惯的问卷调查表或访谈记录表,或通过学生作业、日记、读书笔记、试卷、图画、手工作品等,分阶段对学生学习习惯养成情况进行调查分析。3.访谈研究法通过召开家长会、班会的形式搜集信息,并有针对性的约谈个别家长与学生,听取他们的心声。研究过程中与我校的从教多年的老教师交流,听取他们的经验与建议。2、观察法。按照本课题研究的目的、计划,在自然条件下,通过教师对学生进行观察,做出相关评价等方法收集学生学习习惯的养成的资料。3、实验法。在日常课内外教育教学过程中,班主任或科任教师有目的、有计划地施加多种教育手段与方法,随时随地发现、矫正学生不良学习习惯,反复提醒、督促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并从中观测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情况中,收集其中因果关系和教育规律的相关资料。4、个案法。选取不同类别的学生代表,连续进行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