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外课改】美国基础教育课程评价的发展趋势及其启示我国新一轮课程改革的开展需要评价体系的配套发展,但是现在所呈现的却是课程改革与评价脱节。 评价牵引着现代教育与课程发展的方向。美国课程评价体制中体现的合理内核,尤其是其课程评价的发展趋势可以成为我国课程评价的一个基点研究。一、美国基础教育课程评价的发展趋势整体上看, 美国课程评价越来越强调从不同角度阐释评价现象,强调价值多元或价值差异,强调学生个别化和适应性,注重课程评价者之间、评价者与评价对象之间的互动和共同建构,注重“多元伙伴参与”以及评价对象的体验和经历,结果解释体现了人性化和质性化特点。很显然,这些观点更能够靠近“人的教育”的本性,更能够体现课程评价的“人文精神”和“生成性”。具体而言,美国现行基础教育课程评价具有以下发展趋势。1.评价取向:从科学取向不断向人文取向发展课程评价取向是指每一种课程评价所体现的特定的价值观,实际上是对课程评价本质的集中概括,支配着评价的具体模式和操作取向。科学取向(Scientistic Approach) 和人文主义取向(Humanistic Approach)可以看做是评价连续体上相对立的两端。19 世纪末 20 世纪初, 美国社会推崇技术统治思想,追求“科学课程” 理念中的效率和标准化,导致了“将科学管理引入学校的行为”,这种强调通过标准化达到普及、通过效率达到进步的转变,不仅适应了美国迅速变化的社会需要,而且成为唯一有价值的知识。这种主流意识反映在课程与评价中,便是追求技术效率, 关注问题解决而不是问题的发现或界定;换言之, 评价注重评价手段的量化、科学、简单、高效,忽视评价在“人际协商”条件下的肯定性价值。20 世纪 30 年代,课程评价作为测量手段诞生于美国一次课程改革的实验研究,即“8年研究”。在当时的课程实验中, 课程评价的主要任务是对课程实验的结果,即学生的行为变化进行调查和分析,它侧重于控制,把课程当作一种“产品”,可以根据一些预先确定的准则或其他标准加以评价。 此时评价的主要目的并不在于促进学生的发展,而在于了解课程的效果,以证明课程实验是成功还是失败,属于科学主义取向。 20世纪 60 年代以后,课程评价迅速发展, 虽然在评价中开始出现一些人文的因素,但在整体上仍强调实证的方法,对学生的发展不够重视,把课程当作一种 “过程”和“实践”,评价的意义在于判断这种过程和实践如何使所有参与者达到臻善的程度。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