努力建设一支作风过硬能办实事的援疆干部队伍□王兴於援疆干部是援疆工作能动的载体,是促进鄂疆两地交流的桥梁,增进民族团结友谊的使者。要做好援疆工作,必须建设一支能办实事、作风过硬的援疆干部队伍,最大限度地发挥援疆干部的主观能动性,只有这样才能圆满完成援疆工作的各项任务,造福边疆各族人民。近两年来,湖北省第三批援疆干部工作队在这方面做了一些探索和努力,我们的主要做法和体会是:一、强化思想武装,激发全体援疆干部在祖国边疆建功立业的昂扬斗志相对于生活在祖国中部、九省通衢、鱼米之乡的湖北援疆干部来说,博尔塔拉蒙古自治州的政治环境复杂,自然环境恶劣,工作条件艰苦。但湖北援疆干部并没有被困难所左右,而是很快地通过思想武装,迅速地融入了博尔塔拉这片青灰色的草原。吃透中央政策,自觉担负责任。作为我国西北的战略屏障、对外开放的重要门户、战略资源的重要基地,新疆的发展和稳定关系到全国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关系到祖国统一、民族团结、国家安全,关系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在深入学习有关政策的基础上,全体援疆干部统一了思想,认识到援疆工作是中央赋予的光荣政治任务,也是和平时期培养锻炼干部的良好途径,逐步树立了这样的意识:一是做好援疆工作就是为全国改革发展稳定大局服务的意识,因为新疆的发展稳定关系到全国的发展稳定;二是做好援疆工作就是为内地省份加快发展创造良好环境的意识,因为没有边疆的稳定,内地省份不可能有一个发展的良好环境;三是做好援疆工作就是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的意识,因为援疆干部都是按照中央的政策选派来支援工作的,在新疆博州的工作岗位就是自己的本职工作岗位;四是做好援疆工作就是锻炼提高自身能力的意识,因为边疆艰苦、复杂的工作环境更能锻炼提高干部;五是援疆工作的成效就是衡量援疆干部工作水平尺度的意识,因为工作的好坏要有客观的评价标准,必须用援疆工作的成效来评价援疆工作。认识的提高促进了广大援疆干部努力成为造福边疆的实干者,增进友谊的传播者,民族团结的促进者,国家稳定的维护者。学习边疆历史激发爱国热情。在新疆这块博大的国土上,有着太多的先辈们为了祖国边疆的稳固而不屈不挠与强敌浴血奋战的史实。特别是在博尔塔拉蒙古自治州,蒙古族同胞为了新疆1的安定,创造了可歌可泣的历史壮举。1762—1764年,蒙古察哈尔部2000余官兵不顾干旱、瘟疫等重重困难,远涉万里从张家口、宣化及大同一带西迁来到博尔塔拉镇守边防。18世纪70年代初,蒙古土尔扈特部在首领渥巴锡的率领下开始了东归祖国的艰难历程。尽管沙俄军队一再围追堵截,整个部族人口从17万锐减到7万,但土尔扈特人回归祖国的决心丝毫没有动摇。博尔塔拉蒙古自治州先人的“西迁”、“东归”是我们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生动的教材。新中国建立之后,一批又一批从祖国四面八方来到新疆支援建设的数百万兵团人、军垦人、支边人,为了新疆的稳定和发展,“献了青春献终生,献了终生献子孙”,他们给了爱国主义最好的注解。通过学习历史,大家深深地体会到:没有边疆的安定,就没有内地的稳定;没有边疆的进步,就没有内地的发展。中央作出的支援新疆的战略部署是完全正确的,内地省份支援新疆建设是完全应该的,选派干部到新疆工作锻炼是完全必要的。援疆干部支援新疆建设,不是恩赐、施舍,而是还愿、还账;不是做秀、镀金,而是奉献、历练。升华思想认识明确努力方向。在学习和参考借鉴前几批援疆干部工作的基础上,援疆干部们认识到,做好援疆工作,必须以干部援疆为龙头,以交流互访为纽带,以智力、资金、物质支持为手段,以项目建设为载体,以促进双方的交流合作、实现边疆与内地省份的共同发展为目标,以受援地党委政府满意特别是边疆各族人民得到实惠为标准,以促进民族地区发展,增进内地省份与边疆少数民族人民群众的感情,确保中央提出的“稳疆兴疆、富民固边”战略的实现为目的。在深入调研的基础上,我们确定了三年援疆工作的基本思路: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湖北省委、省政府提出的“不辱使命、不负重托,让博州人民满意、让湖北人民放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