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后可任意编辑【胡瑗教育实践及成就略论】 联系改革开放40 年的实践和成就 【摘要】胡瑗一生从事教学工作,他创制的“苏湖教法”被北宋政府作为范例推广全国。他又改革教学注重学生创新能力的培育,重视教学过程,注意在生活实践和愉快的活动中潜移默化地让学生学习,从而取得了巨大的教学成就。 【关键词】创新能力自主学习教学成就 胡瑗,字翼之,泰州海陵人,北宋著名的教育家、思想家。因祖籍安定(今陕西安定),世称安定先生。胡瑗在地方和中央先后从事教学工作四十余年,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同时为宋王朝培育了大批人才。“礼部贡举,岁所得士,先生弟子十常居四五。” 一、教学生涯 胡瑗先后在从事教学四十多年,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第 1 页 共 7 页下载后可任意编辑 《宋史·胡瑗传》载:“以经术教授吴中,年四十余。”仁宗景祐元年(1034)胡瑗始在吴教授生徒。景祐二年(1035),时苏州知州范仲淹于州府设郡学,聘胡瑗为苏州教授。《宋元学案·安定学案》载:“景祐初,更定雅乐,文正荐先生,以白衣对崇政殿”。据此可知,景祐初年胡瑗的民间教学活动已有相当成就。否则,范仲淹不可能“超拔”他为苏州教授,北宋政府也不可能让其以“白衣”为朝廷制礼做乐。 胡瑗在苏州教授五年,后执教湖州。在苏、湖教学期间他开始实施“分斋教学”,又称“苏湖教法”。“苏湖教法”是他教学实践和理论的总结,对北宋教育以及中国古代教育产生了深远影响。庆历兴学时期,胡瑗被引入太学。在太学期间他的教学理论和方法更加成熟,成就也更加突出,很多人慕名而来。“瑗既居太学,其徒益众,太学致不能容,取旁官舍处之。”嘉祐初,擢太子中允,天章阁侍讲,仍治太学。不久胡第 2 页 共 7 页下载后可任意编辑瑗因患病不能上朝,终以太常博士致仕,归老于家。人格的魅力和突出成就,使胡瑗深受学生爱戴,“诸生与朝士祖饯东门外”。北宋政府也给予优厚的待遇。胡瑗去世后,“诏赙其家”。 二、教学改革 胡瑗把培育人才作为教育的根本目的。他一反当时科举只注重诗赋的不良倾向,要求学生既要熟读经书,也要学会解决实际问题。他要求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学以致用。 针对宋政府继承自隋唐以来尚章句辞藻的浮夸学风,胡瑗提出“明体达用之学”,以求改变当时教育中的不良风气,并进一步为国家培育出切实可用之人才。所谓“明体”就是要学生明白经中的道理,也即是“三纲五常”“克己复礼”等圣人之道。所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