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后可任意编辑 为营造学习氛围,学校号召全体老师共同学习《给老师的一百条建议》一书。通过对苏霍姆林斯基的《给老师的一百条建议》讨论与学习,我明确了作为老师不仅要专研教学,同时还要讨论教育理论,才能更好地发挥教育专长。 苏霍姆林斯基提到要提高老师的教育素养,就是要读书,读书,再读书,他说“每天不间断地读书,跟书籍结下终生的友谊。潺潺小溪,每日不断,注入思想的大河。读书不是为了应付明天的课,而是出自内心的需要和对知识的渴求。假如你想有更多的空闲时间,不至于把备课变成单调乏味的死抠教科书,那你就要读学术著作。他告诫我们要把读书当作第一精神需要,当作饥饿者的食物。要有读书的兴趣,要喜爱博览群书,要能在书本面前坐下来,深化地思考。确实,我们老师教给学生的那点基础知识,只是沧海一粟,老师要想提高自己的教育水平,在教学时游刃有余,这就需要持之以恒地读书,不断地补充自己的知识的储备,使自己的知识海洋变得越来越宽广。” 我认为只有读书,才能从知识的海洋里汲取营养,才能充实我们的头脑,提升我们的思想,才能让我们摆脱“教学中的倦怠”情绪,苏霍姆林斯基说过“一个真正的人应当在灵魂深处有一份精神宝藏,这就是他通宵达旦地读过一二百本书。”书中的那个历史老师就是最好的证明。他的成功之处就是用他的终身的时间在扩大自己的知识海洋,持之以恒地提高自己的教育技巧。老师进行劳动和制造的时间好比一条大河,要靠许多小的溪流来滋养它。怎样使这些小溪永远保持活力,有潺潺不断的流水,这就需要我们做一个会读书会思考的人,要从繁重的教学中走出来来,多看,多想,多实践。 苏霍姆林斯基有这样一段话“对于学习困难的儿童来说,把学习仅仅局限于背诵必修的教材是特别有害的,这种做法会使他们养成死记硬背的习惯,变得更加迟钝。我曾用过许多手段来减轻这些学生的脑力劳动,结果得出一条结论最有效的手段就是扩大他们的阅读范围。”我对这段话印象特别深,对于“学习困难”的学生,他们对知识的接受能力明显比普通学生差,就连教材上的内容都不能很好地理解掌握,去读其他的书籍,就是增加他们的负担,也会浪费时间。在教学中我仅仅希望“学困生”先能够把基础知识掌握好就不错了,事实上学习困难的学生不是没有办法提高他们的学习技能,而是我们老师没有仔细地思考如何提高他们学习的兴趣,因为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假如有兴趣无师自通。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学生学习越感到困难,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