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词解释1.立体定向放射治疗(1.2.2)指借助 CT、MRI 或血管数字减影仪(DSA) 等精确定位技术和标志靶区的头颅固定器,使用大量沿球面分布的放射源,对照射靶区实行聚焦照射的治疗方法。2.立体适形放射治疗(1.2.2)是通过对射线束强度进行调制,在照射野内给出强度变化的射线进行治疗,加上使用多野照射,得到适合靶区立体形状的剂量分布的放射治疗。3.潜在致死性放射损伤(1.2.4)当细胞受到非致死放射剂量照射后所产生的非致死性放射损伤,结局可导致细胞死亡,在某些环境下(如抑制细胞分裂的环境)细胞的损伤也可修复。4.亚致死性放射损伤( 1.2.4)较低剂量照射后所产生的损伤,一般在放射后立即开始被修复。5.加速再增殖 ( 1.2.4)在放疗疗程中,细胞增殖的速率不一,在某一时间里会出血细胞的加速增殖现行,此现象被为称为加速再增殖。6.常规放射分割治疗(1.2.1)是指每天照射1 次,每次 1.8-2.0Gy ,每周照射5d,总剂量 60-70Gy ,照射总时间 6~7 周的放疗方法。7.非常规放射分割治疗(1.2.1)指对常规放射分割方式中时间-剂量 -分割因子的任何因素进行修正。一般特指每日照射1 次以上的分割方式,如超分割治疗及加速超分割治疗。8.放射增敏剂 ( 1.2.1)能够提高放射肿瘤细胞的放射敏感性以增加对肿瘤的杀灭效应,提高局控率的药物。包括嘧啶类衍生物、化疗药物和缺氧细胞增敏剂。9.放射保护剂 ( 1.2.1)能够有效的保护肿瘤周围的正常组织,减少放射损伤,同时不减少放射对肿瘤的杀灭效应化学修饰剂。10.热疗 (1.2.1)是一种通过对机体的局部或全身加温以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的治疗方法。11.亚临床病灶临床及显微镜均难于发现的,弥散于正常组织间或极小的肿瘤细胞群集,细胞数量级≤106 ,如根治术或化疗完全缓解后状态。12.微小癌巢为显微镜下可发现的肿瘤细胞群集,细胞数量级>106, 如手术边缘病理未净。13.临床病灶临床或影像学可识辨的病灶,细胞数量级≥109,如剖腹探查术或部分切除术后。14.密集肿瘤区(GTV )指通过临床检查或影像检查可发现(可测量)的肿瘤范围,包括原发肿瘤及转移灶。15.计划靶区( PTV )指考虑到治疗过程中器官和病人的移动、射野误差及摆位误差而提出的一个静态的几何概念,包括临床靶区和考虑到上述因素而在临床靶区周围扩大的范围。CTV+0.5cm16.“B”症状临床上将不明原因发热38℃以上,连续3 天;盗汗;不明原因体重减轻(半年内体重减轻大于 10% )称为“ B”症状。1...